第395章 材料的炼金术(1 / 5)
“鲁班一号”加工中心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龙国的整个国防工业体系。
在“鲁班工作坊”那台样机前,连续几天都人满为患。
来自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各大院所的总师和工艺专家们,几乎是组着团前来“朝圣”。
他们抚摸着那台国产五轴机床冰冷的床身,看着展柜里那个由它“雕刻”出来、闪烁着迷人光泽的钛合金“海龙”战机加强框,眼神中的震撼和渴望,几乎要溢出来。
这台“争气机”的诞生,仿佛一夜之间,解决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器不如人”。
然而,狂欢的浪潮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周。
在一次由冯振国和姜晨共同主持的、旨在“推广‘鲁班’经验、研讨下一步工业升级”的高级别内部会议上,最初的兴奋褪去后,一个更深层、更基础的问题悄然浮现在会议桌上。
最先提出问题的,是“海龙”战机的总师,宋老。
“姜总师,冯老,”宋老的眉宇间带着一丝隐忧,“‘鲁班一号’是国之重器,它能啃下钛合金,解决了我们‘海龙’结构件加工的大问题,这点功不可没。但是……”
他叹了口气,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轻轻放在桌上。
那是一片断裂的、呈现出暗淡金属色泽的叶片,断口处闪烁着刺眼的晶体光泽。
“这是我们‘太行’发动机,在进行500小时全功率耐久性测试时,烧毁的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
宋老的声音有些低沉:“‘鲁班’能加工机匣,但它加工不了这个。这玩意儿,是‘长’出来的。”
他看向在座的另一位老人,冶金领域的泰山北斗,师昌绪院士。
师老的面色同样凝重:“宋总说的没错。我们的高温合金……依然是‘心脏病’里的‘心脏病’。”
“我们仿制出了国外的合金配方,但我们的工艺不行。用我们自己的定向凝固炉,长出来的单晶叶片,要么是杂晶、要么是微观组织控制不住,屈服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这片叶片,就是在高温高压下,应力集中导致的晶界滑移,最终脆性断裂。”
“我们有了顶级的‘手术刀’,”师老总结道,“但我们拿来‘雕刻’的‘玉石’,却是块有裂痕的石头。这才是最要命的。”
师老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会场的热度。
紧接着,潘广年总师也开了口:“船舶领域也是一样。‘昆仑’号的船体,我们用了‘凤凰-1型’特种钢,那是姜总师您给的配方,绝对够用。但我们心裡都清楚,那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
“未来,我们要造更先进的核潜艇,需要屈服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焊接性能更优异的耐压壳体钢。我们要造下一代航母,需要更轻、更强的飞行甲板钢。这些‘骨头’,我们现在还炼不出来。”
“还有您提出的高铁!”铁道部的代表也开始诉苦,“姜总师的‘先行者’号设计得再好,车体轻量化需要的高强度铝合金型材、转向架需要的抗疲劳特种弹簧钢,我们目前都无法稳定批量生产,还得依赖少量进口样品。”
“‘龙芯’也是!”“磐石”计划的代表跟着说,“我们能造光刻机,能设计芯片,但制造芯片需要的那些关键材料呢?高纯度大硅片、光刻胶、各种电子特气……哪一样不是被鹰酱的‘绞索’行动卡得死死的?”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
所有人猛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鲁班一号”的成功,只是撬开了高端制造的大门。但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更庞大、更基础的拦路虎——先进材料。
没有合格的“米”,再好的“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
“绞索”行动的真正阴险之处,不仅在于封锁“机器”,更在于封锁制造机器的“原材料”和“配方”!
会议室的气氛,再次变得压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