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沪上初抵与迷雾中的船厂(2 / 4)
沉闷。
“是的,李主任。久闻沪上是咱们国家工业的摇篮,这次能有机会来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姜晨回答道,语气谦逊。
“哎,姜副总师太客气了!”李卫民摆摆手,“要说学习,是我们沪东厂要向你们龙阳厂学习,向您这位年轻有为的专家学习才对!您在63式步枪改进、‘前哨一号’反炮兵雷达,还有那个……‘焚风之焰’单兵云爆武器项目上取得的成就,我们可是如雷贯耳啊!尤其是那个‘焚风’,听说在南疆战场上,可是大显神威,让那些猴崽子吃尽了苦头!”
李卫民的语气中充满了真诚的敬佩,显然,姜晨的“光辉事迹”已经通过某些渠道,在军工系统内部流传开来。
姜晨微微一笑:“李主任过奖了,那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个人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他没有过多地在自己的功劳上纠缠,而是话锋一转,主动询问道:“李主任,我对沪东造船厂也是久仰大名。咱们国家很多重要的舰船,都是从贵厂诞生的。不知道贵厂最近……主要在忙些什么项目?”
他想通过一些侧面的了解,来印证自己心中的那个猜测。
听到姜晨问起厂里的情况,李卫民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了一些,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似乎带着些许自豪,又夹杂着一丝无奈和……忧虑。
“唉,要说项目嘛,确实有几个。”李卫民沉吟了一下,斟酌着词句说道,“目前,我们厂主要承担的,还是海军方面的一些常规舰艇的建造和维修任务,比如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后续批次建造,还有一些辅助船只的生产。另外,也承接一些外贸船舶的订单,主要是些普通的货轮和油轮。”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说实话,姜副总师,这几年,我们沪东厂的日子,过得……不算太舒心。”
“哦?此话怎讲?”姜晨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卫民话语中的潜台词。
坐在旁边的老张,一个看起来比较沉默寡言的中年人,这时也忍不住插话道,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姜副总师,您是不知道啊。咱们沪东厂,那可是有着光荣历史的!想当年,咱们国家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导弹护卫舰,都是从咱们厂下水的!那时候,咱们厂在全国造船行业里,那是响当当的头块牌子!”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李卫民叹了口气,接过话茬:“是啊。但是,这几年……情况有些不一样了。一方面,海军的经费投入有限,新型主力舰艇的研发和建造计划,进展比较缓慢。我们主要还是在吃老本,生产一些技术相对成熟的常规舰艇,缺乏新的、有挑战性的、能够带动整个工厂技术升级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李卫民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在民用船舶领域,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虽然也能造一些出口的货轮,但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船型,利润微薄。而且,在造船周期、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造船厂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时候,为了争取订单,不得不压低价格,甚至……亏本赚吆喝。”
他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前段时间,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西亚国家的几艘中型油轮订单,结果因为一些关键设备(比如主机、导航雷达)的进口问题,还有船体钢材的质量标准问题,差点把订单给搞黄了。最后虽然勉强拿下来了,但利润……唉,不提也罢。”
姜晨静静地听着,心中对于上级安排他来沪东厂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看来,沪东造船厂,这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之一,如今也面临着技术瓶颈、订单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困境。
这与他之前所在的龙阳军工厂面临的困境,何其相似!
只不过,龙阳厂的困境主要体现在陆军常规武器的升级换代和电子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