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反炮兵雷达,研制完成!(2 / 4)

加入书签

为主的工厂,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灵魂。

厂区内最显眼的变化,是06车间那台经过“魔改”的AF-85坐标镗床,几乎是连轴转地运作着。

在姜晨提供的(经过系统优化并“伪装”成自主设计的)图纸指导下,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小心翼翼的操作下,一块块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的雷达天线阵面结构件、波导馈源、精密安装支架等核心部件,奇迹般地被加工了出来。

其加工精度和效率,让前来考察和对接的十四所机械专家都叹为观止,连连称赞龙阳厂的“隐藏实力”。

与此同时,十四所方面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电子部件的研制。

高明伟等人带回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希望,更重要的,是姜晨那个“乞丐版”LNA样品所蕴含的设计思路!

李真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扑在了LNA的优化设计上。

他将姜晨的电路仔细研究、反复仿真,结合十四所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测试条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虽然依旧受限于国产元器件的性能瓶颈,无法完全达到理想指标,但在借鉴了姜晨那巧妙的匹配网络和偏置点优化思路后,他们最终成功地将LNA的噪声系数稳定在了3.5dB左右!

这虽然仍未达到最初2dB以下的目标,但相比之前的毫无进展,已经是巨大的突破!

3.5dB的噪声系数,虽然会牺牲一部分极限探测距离,但至少能保证雷达在有效范围内具备基本的探测能力,足以应对当前前线最急迫的需求!

这个结果,让林浩副所长和整个十四所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而这一切,都源于姜晨那看似“无心插柳”的样品和“不成熟的见解”。

在这三个月里,姜晨俨然成为了整个“前哨一号”项目的灵魂人物和技术核心。

无论是龙阳厂在结构制造中遇到的装配难题、精度控制瓶颈,还是十四所在电子调试中碰到的匹配问题、干扰抑制困难,甚至是一些跨领域的、涉及机电耦合、系统集成的疑难杂症,所有人,包括高明伟这些资深专家,第一个想到的、下意识去咨询和求助的,都是姜晨。

一开始,十四所的专家们还试图保持“国家队”的矜持,遇到问题先内部讨论,实在解决不了才“屈尊”通过保密电话或电报向姜晨“交流看法”。

但他们很快发现,无论他们内部讨论多久、尝试多少方案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到了姜晨那里,往往只需要几句看似不经意的点拨,或者一个全新的、他们从未想过的角度,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在雷达基座旋转机构的振动抑制问题上,十四所的机械专家提出了多种复杂的减震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姜晨在了解情况后,却提出了一个基于“主动阻尼控制”的思路(当然,他用的是更符合时代的语言,比如“利用反馈信号调整驱动电机扭矩进行动态补偿”),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框架。

这个思路让十四所的专家们茅塞顿开,最终成功解决了困扰他们许久的振动问题。

又比如,在进行系统联调时,发现天线信号通过长电缆传输到信号处理器时,存在严重的信号衰减和失真。

十四所的专家们尝试了更换更好的电缆、增加中继放大器等方法,效果依然不佳。

姜晨在分析了现场情况后,却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阻抗不匹配和接地回路设计不当,并给出了修改接地方式和设计特定阻抗匹配网络的建议。

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信号传输质量果然大幅改善。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姜晨总能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跨学科的广博知识(当然,这一切都源于系统),精准地切中问题的要害,并提出简洁、高效、甚至充满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渐渐地,十四所的专家们对姜晨的态度,从最初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