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5 / 9)
- 解析:引用《周易》语句,“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强调要明辨事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说明柔顺中蕴含刚强,坚守品德。借此表明自己坚守正道,希望建平王能明辨是非,理解自己的冤屈。
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解析:继续引用经典语句,表明善恶有报的观点,暗示自己蒙冤是不善之人作祟,希望建平王能主持公道,让善恶各得其所。
31.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
- 解析:以邹衍含冤六月飞霜、齐地寡妇冤屈使齐景公台被风袭击的典故,说明冤屈能感天动地,暗示自己的冤屈同样深重,希望建平王能重视。
32. 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
- 解析:表明自己读这些故事时深受触动,感慨士人有坚定的信念,女子有不变的操守,自己也坚守原则却蒙冤,因此悲愤流泪。
33. 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此也。
- 解析:指出忠诚却被怀疑、正直却遭杀戮,这是壮夫义士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抗争的原因,表达自己虽蒙冤仍坚守正义的决心。
34. 下官闻匹夫一眚,尚致天地之诛;一婢一妾,犹能引决。
- 解析:说普通人犯一点小错,都会受到天地惩罚,婢妾受辱也能自杀明志。从反面衬托自己蒙冤的痛苦,连婢妾都有尊严,自己更无法忍受这无端的冤屈。
35. 况在下官,少蒙教义,方欲埋魂幽壤,断骨深泉,岂曰图身,虑在廉耻。
- 解析:强调自己自幼接受教诲,更看重廉耻,宁愿身死,也不愿背负冤屈苟且偷生,突出对名誉和尊严的坚守。
36. 何至一旦,因于图圄,此盖所以仰天拊心,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
- 解析:再次表达对身陷牢狱的悲愤,说明这就是自己仰天捶胸、泪尽泣血的原因,强化冤屈带来的痛苦和对公正的渴望。
37. 下官尝览载籍,见自古君臣之际,蒙祸罹辜,未有不由此者。
- 解析:通过阅读典籍,发现自古君臣之间,臣子蒙冤多因谗言等原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自己的冤屈并非个例,希望建平王能重视并公正处理。
38. 是以忠臣结舌,烈士扼腕,岂不以生轻鸿毛,义重泰山者乎?
- 解析:指出忠臣因谗言而不敢言语,烈士因悲愤而扼腕叹息,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命轻如鸿毛,正义重如泰山。表明自己和这些忠臣烈士一样,坚守正义,即便面临死亡也不屈服。
39. 夫然,则烈士伏死而不顾,忠臣沉身而无悔。何则?欲徇主以成名,欲报恩而死节也。
- 解析:进一步阐述烈士和忠臣的行为动机,他们为报答君主、成就忠义之名,不惜牺牲生命,再次表明自己对建平王的忠诚,即便蒙冤也不改初衷。
40. 向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何以见齐鲁奇节之士,燕赵悲歌之人乎?
- 解析:假设自己真有罪,也会选择沉默自杀,以死明志。反问若自己有罪怎会像齐鲁、燕赵的节义之士一样坚守正义,强调自己的清白,希望建平王能明辨。
41. 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青云浮雒,荣光塞河。
- 解析:描述当下圣明的时代,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祥瑞之象频出。以盛世景象为背景,与自己蒙冤入狱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在这样的时代不应有冤屈之事,委婉提醒建平王应主持公道。
42. 西洎临洮、狄道,北距飞狐、阳原,莫不浸仁沐义,照景饮醴。
- 解析:进一步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