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4 / 9)
毁和谗言能产生极大危害。接着以直不疑被怀疑盗金、曾参(字子舆,此处可能有误,疑为曾参事,曾参杀人谣言致其母信以为真)被传不义为例,表明即使贤能之人也难抵挡谗言,自己蒙冤也因谗言肆虐。
17. 彼之二子,犹或如是,况在下官,焉能自免?
- 解析:以反问强调像直不疑、曾参这样的贤士都难免被谗言所害,自己更无法幸免,进一步突出冤屈的无奈与悲愤。
18. 昔上将之耻,绛侯幽狱;名臣之羞,史迁下室。至如下官,当何言哉?
- 解析:列举绛侯周勃被囚禁、司马迁遭受宫刑下狱的典故,表明即使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和着名的史官都可能蒙冤,自己遭遇冤屈也难以言说。以历史上着名人物的蒙冤,为自己的处境寻求同情与理解。
19. 夫以鲁连之智,辞禄而不返;接舆之贤,行歌而忘归。苟有其志,必能自遂。
- 解析:以鲁仲连拒绝封赏归隐、接舆佯狂避世的典故,说明若有高尚志向,必能顺遂心意。暗示自己也有高尚追求,并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不应遭受此冤屈。
20. 何则?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解析:解释原因,最高境界是不辱没祖先,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表明自己对名誉和尊严的重视,蒙冤入狱使其尊严受损,内心痛苦。
21. 是以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
- 解析:列举卞和因献和氏璧被断足、屈原因尽忠而投江的典故,以古代贤才的悲惨遭遇自比,说明忠诚之人常遭厄运,自己蒙冤也类似,抒发对自身不公命运的悲愤。
22. 而当涂者更谓仆以重赂;当关者复疑余以奸计。
- 解析:回到自身,说掌权者指责自己行贿,当道者怀疑自己使用奸计。具体指出被诬陷的罪名,进一步强调冤屈,对掌权者和当道者的误解表示无奈与愤慨。
23. 悠悠苍昊,曷其有极?不然,何无辜而见劾,何无雠而被尤?
- 解析:仰望苍天,感慨这种冤屈何时能到尽头。反问自己为何无辜被弹劾、无故遭责备,以强烈的反问表达内心极度的冤屈和对命运不公的质问。
24. 岂不以资直者难为使,正行者难为友。
- 解析:分析原因,认为是因为品性正直之人难以被驱使,行为端正之人难以与世俗之人交友,所以遭人嫉恨陷害,揭示了社会中正直之人易受排挤的现象,点明蒙冤的根源。
25. 故吴札三让,而阖闾见疑;望诸披心,而昭王猜之。
- 解析:以吴札多次谦让王位却被阖闾怀疑、乐毅(号望诸君)忠心耿耿却被燕昭王猜忌为例,再次说明正直忠诚之人往往不被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强化自己蒙冤的无奈与悲哀。
26. 至如范雎拉胁于魏,卒为应侯;蔡泽钳口于赵,卒为唐卿。
- 解析:列举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后在秦国封应侯,蔡泽在赵国被钳制,后成为唐举所预言的富贵之人的典故。表明贤才虽历经磨难,但终能成就功名,暗示自己若能摆脱冤屈,也能有所作为。
27. 万乘之主,孰不致敬?故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解析:指出即使是贤才得到君主敬重,但仍因出众而遭嫉妒。“木秀于林……众必非之”形象比喻出众之人易受攻击,说明自己蒙冤是因自身优秀而遭人嫉妒陷害。
28. 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 解析:强调历史教训不远,像自己这样的冤屈之事不断发生,暗示建平王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察自己的冤情,不要再重蹈覆辙。
29. 下官闻《周易》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