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5 / 14)

加入书签

起而建标”,形象地写出赤城山如霞云升起,仿佛树立起一座标志,展现出赤城山色彩绚烂、壮观奇特的景象;“瀑布飞流以界道”,描绘瀑布飞流而下,如同划分道路一般,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两个景观成为作者前往天台山的重要指引,同时也展示了天台山独特的自然之美。

26.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

- 解析: “睹灵验”指看到赤城山和瀑布这些奇异景象作为天台山神奇的灵验证明,“遂徂”表示于是决定前往。“忽乎吾之将行”,“忽乎”体现出作者决定出发的迅速,表明作者看到这些灵验景象后,迫不及待地即将踏上前往天台山的旅程,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兴奋与急切心情。

27. 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 解析: “仍”有追随之意,“羽人”指仙人,“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不死之福庭”即能让人获得长生的福地。此句表明作者前往天台山是为了追随仙人的踪迹,寻找长生不老的福地,明确了作者此次行程的目的,体现出对神仙境界和长生的向往,这也是东晋时期受玄学和道教影响下文人常见的追求。

28. 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

- 解析: “苟”表示如果,“层城”在神话中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作者认为如果能够攀登上天台山,就不再羡慕层城。此句通过对比,突出天台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将天台山与神话中的层城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天台山的超凡魅力,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天台山所代表的神仙境界的高度认同。

29. 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 解析: “释”为解脱,“域中”指代尘世,“常恋”指尘世中人们常常留恋的东西。作者表示要解脱尘世的眷恋,去畅快地抒发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怀。此句表明作者此次前往天台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体现出作者对世俗与超凡两种境界的态度转变。

30. 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 解析:描绘作者出发时的装扮。“被毛褐之森森”,“被”通“披”,“毛褐”指粗布衣服,“森森”形容衣服的质朴厚重,展现出作者简朴的穿着,暗示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振金策之铃铃”,“金策”指金属制成的手杖,“铃铃”形容手杖晃动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觉描写,使画面更具生动感,表现出作者出发时的从容与坚定。

31. 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

- 解析:描述作者途中的艰难。“披荒榛之蒙茏”,“披”有拨开之意,“荒榛”指杂乱丛生的草木,“蒙茏”形容草木茂密的样子,表明作者要拨开茂密杂乱的草木前行;“陟峭崿之峥嵘”,“陟”为攀登,“峭崿”指陡峭的山崖,“峥嵘”突出山崖的高峻,此句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前往天台山途中,需要克服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展现出作者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32. 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

- 解析: “济”为渡过,作者渡过楢溪后继续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落”有经过之意,“五界”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可能代表不同的地域或境界,此句表明作者经过不同的地方,快速地前行,体现出作者急于到达天台山的心情,同时也展示了行程的连贯与紧凑。

33. 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

- 解析:进一步描写路途艰险。“跨穹隆之悬磴”,“穹隆”形容高悬弯曲的样子,“悬磴”即高悬的石级,作者要跨越高悬弯曲的石级;“临万丈之绝冥”,面临万丈深渊,“绝冥”强调深渊的幽深,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作者身处的险境,突出前往天台山之路的惊险,衬托出作者的勇敢。

34. 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 解析: “践莓苔之滑石”,作者行走在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