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4 / 14)

加入书签

接原因,即内心对天台山的情感汹涌澎湃,需借助文字来宣泄。

16.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 解析:从宏观角度阐述宇宙自然的生成。“太虚”指宇宙,“辽阔而无阂”描绘宇宙的广阔无垠、毫无阻碍。“运自然之妙有”表示自然孕育出奇妙的万物,“妙有”体现自然造化的神奇。“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说明这些奇妙之物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构成山岳,为下文对天台山的描写进行铺垫,从宇宙自然的大背景下引出天台山,暗示其是自然神奇造化的产物。

17. 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

- 解析: “嗟”为感叹词,表达作者对天台山的惊叹。“奇挺”突出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实神明之所扶持”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神奇并非偶然,而是有神灵在背后扶持,呼应前文天台山是神仙居所的说法,强化了天台山的神圣性和独特性。

18. 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 解析:运用星宿和地域来描述天台山的位置与不凡。“荫牛宿以曜峰”表明天台山背靠牵牛星宿,使得山峰闪耀,借星宿之名增添其神秘色彩和光辉;“托灵越以正基”说明它依托灵秀的越地奠定根基,突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暗示天台山汲取了天地间的灵气。

19. 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

- 解析: 通过与华山、泰山、九疑山对比,凸显天台山的雄伟。“结根弥于华岱”,“弥”有超过之意,说天台山扎根深厚超过华山和泰山,强调其根基稳固;“直指高于九疑”表明它高耸的山峰比九疑山还高,突出其高度,从根基建树和山峰高度两方面展现天台山的不凡气势。

20. 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 解析:借助古代典籍来提升天台山的地位。“应配天于唐典”,按照《唐典》的标准,天台山应与天匹配,强调其神圣性和尊崇地位;“齐峻极于周诗”指与《周诗》中描绘的峻极之山相比,天台山毫不逊色,说明其在文学传统中的高度可与经典所记之山相媲美,从文化层面肯定了天台山的卓越。

21. 邈彼绝域,幽邃窈窕。

- 解析:再次强调天台山所处之地的偏远与幽深。“邈彼绝域”突出其遥远,仿佛处于与世隔绝之地;“幽邃窈窕”描绘其环境深邃幽静,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让读者对其充满好奇,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前往天台山的艰难做铺垫。

22. 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

- 解析:指出不同人对天台山的态度及原因。“近智以守见而不之”,浅陋的人凭借固有的见识,不愿意去探寻天台山;“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即便有人想要前往,也会因为道路断绝而无法知晓其中的奥秘。此句从侧面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难寻,同时也暗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探索精神。

23. 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 解析: “哂夏虫之疑冰”,作者以“夏虫不可语冰”的典故,嘲笑那些如同夏天的虫子般见识短浅、怀疑天台山神奇的人。“整轻翮而思矫”,“翮”指鸟的翅膀,作者以鸟整理翅膀准备高飞自比,表达自己不受世俗见识束缚,决心像鸟儿一样高飞,去探寻天台山的奥秘,展现出作者坚定的探索决心和超越常人的志向。

24. 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

- 解析:作者坚信真理不会隐藏而不彰显,天台山就通过两种奇异景象作为征兆来展示自己。此句为下文描写赤城山和瀑布的奇异景象做铺垫,暗示天台山虽神秘,但会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体现出作者对探寻天台山的自信和期待。

25. 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 解析:具体描绘天台山的两种奇异景观。“赤城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