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11 / 13)

加入书签

译:这两个人,都有雄才大略,却不免遭遇灾祸,这是因为他们有没有遇到合适的君主。

故伍员浮尸于江,苌弘流血于蜀,白起赐剑于杜邮,文种伏剑于山阴。

译:所以伍子胥尸体被抛入江中,苌弘的血在蜀地化为碧玉,白起在杜邮被赐剑自杀,文种在山阴伏剑而死。

彼数子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者,运命之所在也。

译:他们这些人,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不免一死,这是命运的安排啊。

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所以说:“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多次被罢黜呢?以不正当的方式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故运命之所在,人事不能夺也。

译:所以命运的安排,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仲尼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译:孔子说:“道将要施行吗?这是命运。道将要废弃吗?这也是命运。”

夫道之行废,犹命之穷达也。故运命无常,惟人所召。

译:道的施行与废弃,就如同命运的困厄与显达。所以命运没有固定的模式,全由人自己招致。

人生于世,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以德御运气,以道御命,何患不臧?

译:人生在世,就像白马在缝隙前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用道德来驾驭运气,用道义来驾驭命运,又何必担心结果不好呢?

若乃怀匹夫之量,挟一隅之智,欲以徼幸取巧,居非其位,行非其道,弃顺效逆,妨贤卖友,自衒自媒,求人之知,福不盈眦,祸溢于世,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如果怀着普通人的气量,依仗片面的智慧,想要侥幸取巧,处于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违背正道,效仿逆行,妨碍贤能,出卖朋友,自我炫耀,自我推荐,谋求别人的赏识,那么福分少得可怜,灾祸却遍布世间,所以君子安于平易的处境来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却冒险行事妄图侥幸获得成功。

是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其慎之!

译:因此,言语有时会招来灾祸,行为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对此要慎重啊!

……

全译:

国家的太平与动乱,取决于时运;个人的穷困与显达,取决于命运;地位的尊贵与卑贱,取决于时机。所以,时运即将昌盛之时,必定会诞生圣明的君主。有了圣明的君主,就必然会有忠诚贤能的臣子。他们的相遇,无需刻意追求便自然契合;他们的亲近,无需他人介绍便自然亲密。君主倡导,臣子必定应和;君主谋划,臣子必定听从。他们道德观念一致,行为举止相符,利害得失不会动摇他们的志向,谗言构陷不能离间他们的交情,如此才能成就功业。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难道仅仅是人力所为吗?这是上天授予的,是神明告知的,是时运促成的。

黄河水变清,圣人便会诞生;里社发出鸣响,圣人就会出现;群龙显现,圣人就会得到任用。伊尹,本是有莘氏陪嫁的奴仆,却成为商朝的阿衡(宰相)。姜太公,原是渭水之畔的贫贱老者,却在周朝被尊为尚父。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到秦国后,秦国称霸,并非他在虞国无才而在秦国才有才。张良得到黄石公授予的兵符,研习《三略》的学说,以此游说群雄,他的主张却如泼水投石,无人接受;等到他遇到汉高祖,他的建议就像投石入水,无人违抗。并非张良在陈涉、项羽面前言辞笨拙,而在沛公面前善于言辞。然而张良的言论始终如一,为何有时被接受,有时被拒绝呢?这种接受与拒绝的缘由,乃是神明的旨意。所以,伊尹、姜太公、百里奚、张良这四位贤者,他们的名字载入图箓,事迹顺应天命人事,难道能用贤愚来评判吗?孔子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