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代码与泥土的交响:当数字遇上烟火人间(3 / 5)

加入书签

我……我帮家里记账。”林晓雅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

这次“菜市场调研”让林晓雅受益匪浅。她意识到,代码无法完全替代人的经验,但可以将经验固化为规则,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数据。

回到家,她开始编写代码。她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食材价格库,能够根据王阿姨输入的实际采购价格自动更新,并生成价格趋势图表,帮助食堂判断最佳采购时机。她还加入了供应商管理功能,记录不同供应商的价格、配送时间和食材质量反馈,以便进行对比选择。

“王阿姨,以后您买菜前,可以先在系统里查一下,最近哪种菜价格比较稳定,哪个供应商的菜比较好。买完之后,把数量和价格输进去,系统会自动记账,还能提醒您哪些菜快用完了。”林晓雅在电话里向王阿姨演示着初步完成的采购模块。

电话那头,王阿姨一边听,一边啧啧称奇:“哎哟,这么厉害?那我以后买菜可就省心多了!不用天天抱着个小本子记来记去了!”

张老师也特地跑到林晓雅的公寓,看着屏幕上那些清晰的表格和图表,激动得连连点头:“好!好!晓雅同学,你这代码一写,我们这菜市场就‘搬’到电脑里来了!以后买菜,心里就更有数了!”

看着张老师和王阿姨满意的笑容,林晓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同于完成公司项目时的那种职业满足,它更直接,更温暖,因为它真切地连接着那些热腾腾的饭菜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她的代码,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指令,而是开始融入泥土的气息,构筑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数字菜市场”。

三:菜谱里的“大数据”

解决了采购的难题,林晓雅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核心模块——菜谱管理与推荐。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每日吃什么,更是要在满足居民口味、保证营养均衡、控制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晓雅啊,众口难调啊!”负责食堂做饭的李师傅是个憨厚的中年汉子,厨艺精湛,但也常常为菜谱发愁。“有的老人爱吃软乎的,有的年轻人爱吃辣的;有的血糖高,得少吃甜的;有的血脂高,得少吃油腻的……这菜谱,真是太难定了!”

林晓雅理解李师傅的难处。社区食堂的用餐人群复杂,需求多样。如何利用有限的食材,搭配出既营养健康又丰富多彩的菜谱,是对“数字大脑”的又一大考验。

她想到了“大数据”——虽然社区食堂的数据量远谈不上“大”,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依然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她首先需要一个菜谱数据库。她将张老师笔记本里记录的过往菜谱全部录入系统,包括菜品名称、所需食材及用量、烹饪方式、口味特点等。然后,她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张老师,您看,”林晓雅指着电脑屏幕上生成的图表,“这是过去三个月大家点得最多的十道菜,番茄炒蛋、红烧茄子、冬瓜丸子汤……这些都是受欢迎的‘保留曲目’。”

张老师凑近屏幕,仔细看着:“嗯,没错没错,这些菜确实每次都光盘。”

“但是,”林晓雅切换到另一个页面,“这是重复率比较高的菜品,比如土豆,一周至少出现三次。虽然大家爱吃,但总吃也会腻。”

“是啊是啊!”张老师深有同感,“我也收到不少居民反映,希望菜谱能再多变一点。”

林晓雅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她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菜谱,更是要利用数据分析来指导菜谱的制定。

她开始编写算法,尝试实现几个核心功能:

1. 食材利用率最大化:系统可以根据当前库存的食材,智能推荐合适的菜谱组合,尽量避免食材积压和浪费。比如,当库存里有较多白菜和猪肉时,系统会推荐猪肉白菜炖粉条、白菜猪肉馅饺子等菜品。

2. 口味多样性与周期性:系统会记录每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