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代码与泥土的交响:当数字遇上烟火人间(4 / 5)

加入书签

菜的烹饪频率,自动提醒李师傅避免短期内重复出现同一道菜,确保菜谱的多样性。同时,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推荐当季时令菜品。

3. 营养均衡分析:林晓雅查阅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系统中加入了基础的营养成分数据库。每道菜谱生成后,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含量,并给出搭配建议,提醒李师傅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

4. 个性化推荐与反馈:林晓雅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居民反馈入口。居民可以通过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对当天的菜品进行评价(满意、一般、不满意),并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想吃的菜。系统会收集这些反馈,作为调整菜谱的重要依据。

这个模块的开发,让林晓雅再次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理论上,算法可以完美地计算出最优解,但实际操作中,却要考虑诸多因素。

“晓雅啊,你这系统推荐的这个‘西兰花炒虾仁’是挺好,营养丰富,也清淡。但是,”李师傅皱着眉头,“虾仁太贵了,我们这食堂得控制成本,不能天天给大家做这么贵的菜啊!”

林晓雅恍然大悟。她忽略了成本这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于是,她赶紧在算法中加入了成本权重,确保推荐的菜谱不仅营养美味,还要价格亲民。

“还有这个,”李师傅指着屏幕上的一道“清蒸鲈鱼”,“鱼这东西,处理起来麻烦,而且刺多,老人和小孩吃起来不方便。”

林晓雅又赶紧补充了“操作难度”和“食用便利性”两个参数。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地与张老师、李师傅以及热心居民的交流和反馈中,菜谱推荐算法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迭代和优化。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推动着算法不断向前发展。

在与张老师的沟通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算法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张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专业知识为算法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而与李师傅的交流则让算法真正“活”了起来。李师傅丰富的烹饪经验和对食材的深入了解,为算法注入了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他的建议和意见使得算法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来调整菜谱。

热心居民的反馈同样至关重要。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口味偏好,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和期望。这些宝贵的信息被融入到算法中,使得推荐结果更加贴合用户的口味和喜好。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菜谱推荐算法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冷冰冰的数学模型。它变得越来越“懂人心”,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李师傅的烹饪经验、居民的口味偏好、食材的成本与特性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菜谱推荐。

当林晓雅将这个功能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太神了!”李师傅看着系统根据库存食材和营养需求自动生成的一周菜谱,激动地说,“这下我再也不用为每天做什么菜发愁了!系统都帮我想好了!”

一位经常来食堂吃饭的退休老教师周阿姨,看着系统上的营养分析报告,连连点头:“这个好!这个好!我有高血压,系统还会提醒我哪些菜要少吃,太贴心了!”

张老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林晓雅的肩膀说:“晓雅同学,你这代码,真是写到我们心坎里去了!这菜谱里的‘大数据’,比我这老头子记在脑子里的还清楚、还周全啊!”

林晓雅看着屏幕上那些由代码编织出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菜谱,心中充满了温暖。她意识到,真正的“大数据”,不在于数据量的大小,而在于对数据背后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她用代码为社区食堂的菜谱注入了智慧,让每一顿饭都充满了关爱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