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代码里的温度(1 / 3)

加入书签

(一)

凌晨三点,晓雅的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地铁隧道里的风穿过空调格栅,带着潮湿的凉意钻进车厢。她裹紧米色针织开衫,目光掠过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忽然看见自己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和三年前那个暴雨夜一样,眼底亮着执拗的光。

那时她还是建筑大学的实习生,躲在市规划院资料室整理旧图纸。泛黄的牛皮纸档案袋里,1987年的城市地图边缘已经脆化,用红铅笔圈出的棚户区被如今的摩天楼覆盖。暴雨拍打着铅灰色的玻璃窗,她忽然发现图纸角落里有行褪色的钢笔字:要让每个窗口都透出温暖的光。

晓雅姐,系统又报异常了。实习生小林的声音打断回忆。车载服务器发出轻微的蜂鸣,地铁线路图上的3号线标红闪烁。晓雅迅速调出实时监控,发现南京东路站的智能导引屏集体宕机,滞留乘客正在扫描应急二维码报修。

她指尖翻飞,在虚拟调试界面构建出三维车站模型。数据流如瀑布倾泻而下,在她精心设计的算法滤网中分层沉淀。三年前那个夜晚埋下的种子,此刻正在代码深处抽枝发芽——她主导开发的城市神经末梢系统,正将每个市民的需求转化为跳动的脉冲信号。

找到了。晓雅轻敲回车键,屏幕上弹出热力图。晚高峰滞留的通勤族聚集在换乘通道,手机信号拥堵导致导引屏通信模块过载。她迅速推送轻量化应急界面,同时触发备用通信协议。三分钟后,小林的平板传来现场照片:蓝色的疏散箭头重新在导引屏亮起,像一群温柔的萤火虫。

车窗外,天际线泛起鱼肚白。晓雅揉着酸胀的脖颈,看见清洁工正在擦拭站台玻璃,他们橙色的工作服上别着智能工牌,那是她团队去年开发的城市毛细血管项目。工牌会根据p2.5指数自动提醒更换口罩,还能通过步态分析预警腰椎劳损风险。

还记得张师傅吗?晓雅忽然问。小林翻出系统日志,调出一位62岁清洁工的健康数据。三个月前,系统通过他异常的行走轨迹预判出中风风险,调度中心及时联系120,挽救了这个每天清扫二十个公交站台的老人。

地铁缓缓驶入终点站,晨曦中的城市正在苏醒。晓雅望着车厢连接处滚动的电子屏,那里播放着她参与制作的公益短片:程序员们在代码里埋下的彩蛋,变成了独居老人手环上的心率提醒,变成了盲道砖里的震动导航,变成了流浪猫狗救助站的智能喂食器。

(二)

上午九点,城市大脑指挥中心的玻璃幕墙外,梧桐树影在数据大屏上摇曳。晓雅盯着实时刷新的民生数据看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牌——那是用回收塑料3d打印的,内置NFc芯片,靠近任何市政设施都能调出维护手册。

西区养老院的智能床垫报警了。数据分析师小陈的声音带着紧张。大屏迅速切换到养老院房间画面:87岁的周奶奶从床上跌落,而护工正在三楼处理紧急情况。晓雅立即触发应急响应:自动窗帘缓缓打开,柔和的地灯亮起避免老人受惊,床垫内置的气囊开始充气形成缓冲,同时护理站的AR眼镜收到三维定位坐标。

三分钟到达现场。小陈报出实时数据。晓雅却注意到周奶奶床头柜上的智能药盒——今天的降压药还没服用。她迅速调取老人的健康档案,发现昨夜的睡眠监测显示异常多的翻身次数。当护工赶到时,系统已经自动推送了用药提醒和血压测量建议。

这是本月第三次跌倒预警了。晓雅皱眉。她调出周奶奶的活动轨迹,发现老人总是在凌晨四点左右去阳台浇花。通过智能花盆的土壤传感器数据,系统还原出真相:老人的老花镜度数不够,看不清浇水量刻度,总是反复起身确认,增加了跌倒风险。

中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晓雅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正在设计老花镜的智能配件,这时指挥中心的玻璃门被推开,进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