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6 / 18)
的诸侯与君主见面时的 “升堂” 规范:“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 从见面时的礼器、服饰,到登堂的台阶数量、问候的礼仪流程,都有着明确的等级区分与操作标准。这些规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序,维护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确保政治沟通的庄重性与有效性。孔子作为鲁国的大夫,曾多次面见鲁君及其他诸侯,他对 “升堂” 礼仪的严格践行,不仅是对周代礼制规范的遵守,更是对君臣伦理的坚守,希望通过这种 “以礼相待” 的交往方式,实现政治的清明与社会的稳定。
在现代社会,“升堂” 所代表的 “重要场合见面礼仪” 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求职面试、商务谈判,还是学术交流、政务对接,这些重要场合的见面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后续的合作效果与个人发展。此时,传承孔子 “摄齐升堂” 中的恭敬与专注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展现自身素养,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可。例如,在参加重要面试时,提前整理好衣着仪表,确保整洁得体、符合场合要求,这便是现代版的 “摄齐”—— 通过外在形象的规范,传递对面试机会的重视;见到面试官时,身体微微前倾,主动问好,保持恭敬的姿态,这便是现代版的 “鞠躬如也”—— 通过身体语言,传递对面试官的尊重;与面试官交流时,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不随意打断,思考成熟后再沉稳回应,这便是现代版的 “屏气似不息者”—— 通过高度专注,展现对面试任务的重视与自身的专业素养。
某高校毕业生小李,在参加一家全球顶尖企业的终面时,将这种恭敬与专注发挥到了极致。面试前,小李特意咨询了专业的礼仪顾问,根据面试场景选择了一套简约得体的正装,提前熨烫平整,搭配了低调的配饰,确保衣着没有一丝褶皱。进入面试房间前,他在走廊镜子前快速整理了发型与衣领,深吸一口气调整状态。进入房间后,他看到三位面试官正坐在对面,立刻停下脚步,身体微微前倾 30 度,恭敬地说:“各位面试官好,我是今天的候选人小李,请多指教。” 得到入座允许后,他轻轻拉开椅子,坐姿端正,双手自然放在桌面上,目光专注地注视着面试官。在回答问题时,小李始终保持专注的神情,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遇到复杂问题时,会先沉思片刻,再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全程没有出现任何小动作,也没有打断过面试官的讲话。面试结束后,主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小李,你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更难得的是有着极强的礼仪修养,专注又恭敬,我们很欣赏。” 最终,小李成功拿到了这份心仪的工作。小李的做法,正是对 “升堂” 礼仪的现代践行 —— 在重要场合见面时,通过规范的外在形象、恭敬的身体姿态、专注的沟通状态,展现自己的修养与能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三、出堂复位:礼仪闭环中的从容与坚守
(一)“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下堂时的从容与放松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这十一字描绘了孔子从朝堂大殿出来,走下第一级台阶后的姿态变化,展现了礼仪场景转换中的从容智慧。如果说 “升堂” 时的恭敬专注是面对高压场合的 “收”,那么 “降一等” 后的从容放松便是离开核心场景后的 “放”,一收一放之间,尽显孔子对礼仪场景的精准把握与高超的修养境界。
“降一等” 意味着孔子离开了与君主直接见面的核心权力区域,君臣对话的正式场景宣告结束,紧张的氛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此时,“逞颜色” 中的 “逞” 意为 “舒展、放开”,孔子不再需要保持 “屏气似不息者” 的高度紧张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