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5 / 18)
。由于工作需要,小王需要在会议中途经过主席台,向公司领导递交一份紧急材料。出发前,部门主管特意叮嘱小王:“经过主席台时一定要注意礼仪,保持庄重,不要慌张。” 小王牢记主管的嘱咐,在走向主席台的过程中,刻意放慢了脚步但不拖沓,保持身体挺直、面容庄重的姿态,目光平视前方,不随意抬头张望主席台或两侧的观众。递交材料时,小王双手将材料递交给领导,语气轻柔而清晰地说:“领导,这是紧急需要您签字的材料。” 领导签字后,小王双手接过材料,微微鞠躬致谢,然后快速且有序地离开主席台区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整个过程中,小王没有一丝慌乱,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展现了良好的礼仪修养。会议结束后,公司总经理特意问起小王的名字,对身边的高管说:“这个年轻人很懂礼仪,做事沉稳,有分寸感,值得培养。” 小王的做法,正是对 “过位” 礼仪中敬畏与克制精神的现代诠释 —— 在接近权威场合时,通过庄重的姿态、克制的言行,展现对权威的尊重,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他人的认可与机会。
(二)“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登堂面君时的恭敬与专注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这十八字精准捕捉了孔子登堂面君时的核心状态,将 “恭敬” 与 “专注” 推向了极致。“升堂” 是进入公门后与君主直接见面的最后环节,也是距离君主权力核心最近的时刻,意味着即将进行君臣对话、商讨政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孔子在这一环节的礼仪表现,较之前的 “入公门”“过位” 更加严谨、更加投入,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君主的极致恭敬与对使命的高度专注。
“摄齐” 是登堂前的关键动作,“齐” 指礼服的下摆。周代臣子面君时需身着正式礼服,这类礼服的下摆通常较长,登堂时若不刻意提起,很容易绊倒或弄脏,既会破坏礼仪的庄重性,也可能被视为对君主的不敬。因此,“摄齐” 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实则是礼仪修养的重要体现 —— 它不仅是为了方便登堂、避免失仪,更是为了通过整洁得体的外在形象,传递对君主、对场合的重视。孔子 “摄齐” 的动作,必然是从容不迫、规范标准的,既不会过于用力而显得僵硬,也不会过于随意而显得轻慢,展现了他对礼仪细节的极致追求。
“鞠躬如也” 的姿态,较之于入公门时更加明显、更加深沉。如果说入公门时的 “鞠躬” 是对公共权威空间的敬畏,那么登堂时的 “鞠躬” 则是对君主本人的直接恭敬。面对君主的当面审视,孔子通过身体的大幅前倾,将自身的谦卑姿态推向极致,以此表达 “臣下对君主” 的身份认同与忠诚态度。这种姿态不是刻意的谄媚,而是周代君臣伦理的自然流露 —— 在 “君为臣纲” 的政治伦理框架下,臣子面君时必须保持绝对的谦卑,通过身体姿态的矮化,凸显君主的至高地位。同时,这种鞠躬也蕴含着 “聆听教诲” 的意味,表明自己将以谦逊的态度接受君主的指令与训诫。
“屏气似不息者” 是登堂面君时的核心状态,“屏气” 即屏住呼吸,“似不息者” 意为仿佛停止了呼吸一般。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孔子对与君主见面的高度专注 —— 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君主身上,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既为了清晰聆听君主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指令,也为了避免因呼吸急促而显得慌乱失仪。在君臣对话的场景中,君主的言行往往关乎国家政务、臣子命运,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屏气” 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的调整,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投入,体现了孔子对使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这种专注,是对君主权威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职责的负责。
在周代,“升堂” 礼仪是君臣交往中最为核心、最为严格的礼仪之一,《周礼?秋官?大行人》中详细记载了不同等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