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10 / 18)

加入书签

待任务的完成而敷衍了事。

某基层市场监管所的公务员小林,对此有着深刻的践行。一次,他负责牵头处理一起涉及数十名消费者的投诉案件,经过连续一周的调查取证、调解协商,终于促成商家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协议。案件处理完毕后,小林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并没有立刻放松下来,而是按照工作流程,认真整理案件的全部材料,包括投诉登记表、调查笔录、调解协议书等,逐一核对信息,确保没有遗漏。同事见状,不解地问:“案子都结了,你还这么较真干嘛?” 小林回答:“这个岗位赋予我的责任,不仅是解决眼前的投诉,还要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规范合规,留下完整的档案,万一后续有纠纷,也能有据可查。这是我的职责,不能有丝毫马虎。” 正是这种 “复其位,踧踖如也” 的坚守,让小林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多次获得单位的表彰与群众的好评。他的做法,生动诠释了现代社会中 “回归岗位后的坚守” 的内涵 —— 无论任务是否完成,都始终坚守岗位责任,以恭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辜负自己的岗位与使命。

四、入公门礼仪的精神内核:从形式到本质的深度解读

(一)礼仪是 “内外合一” 的修养体现

孔子入公门的每一个礼仪动作,都不是单纯的外在形式模仿,而是内在道德修养与价值理念的自然流露,是 “外在礼仪” 与 “内在德行” 的完美统一。“鞠躬如也,如不容” 的谦卑姿态,源于内心对君主、对礼制、对国家的深厚敬畏;“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的分寸把握,源于内心对秩序、对规则、对他人的高度认同;“过位,色勃如也” 的庄重神情,源于内心对权威、对责任、对使命的深刻理解;“摄齐升堂,屏气似不息者” 的专注状态,源于内心对政务、对职责、对君主的极致忠诚;“出堂降阶” 的从容与 “复其位” 的恭谨,源于内心对礼制、对岗位、对自身修养的始终坚守。这些外在的礼仪动作,如同一个个 “窗口”,折射出孔子内心的道德境界与精神追求。

在周代的礼制体系中,“礼” 与 “德” 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德” 是 “礼” 的内在基础,“礼” 是 “德” 的外在表现。《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者,德之制也。” 意思是,德行是人性的根本,乐是德行的花朵,礼是德行的规范。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理解 “礼” 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将 “礼” 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做到 “言行一致、内外合一”;反之,如果没有内在德行的支撑,“礼” 就会沦为空洞的形式,变得虚伪、做作,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孔子一生致力于 “克己复礼”,而 “克己” 的核心就是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复礼” 则是将内在的德行通过礼仪形式展现出来。他之所以能将入公门的礼仪表现得如此自然、真诚、得体,正是因为他拥有 “仁”“义”“礼”“智”“信” 的高尚品德,将 “礼” 的要求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与灵魂。

从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内外合一” 是修身的核心目标之一。儒家强调 “吾日三省吾身”,主张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不断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同时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展现自身的修养境界。孔子入公门的礼仪,正是这种修身理念的生动实践 —— 他通过对每一个礼仪细节的严格要求,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与修养自觉,同时通过这些礼仪动作,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追求。这种 “内外合一” 的修养方式,能够让个人的言行更加真诚、更加可信,也能够让礼仪真正发挥 “化人” 的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待礼仪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即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内在品德的培养,导致礼仪沦为 “表面功夫”。例如,有些人在商务场合会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