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9 / 18)
“没阶,趋进,翼如也” 的现代践行 —— 离开重要场合后,即使处于相对轻松的环境,也不放松对自身姿态的要求,用动态的优雅展现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
(三)“复其位,踧踖如也”:回归原位后的恭谨与坚守
“复其位,踧踖如也”,这七字为孔子入公门的全套礼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展现了 “始于敬畏、终于坚守” 的礼仪闭环。“复其位” 意味着孔子完成了面君的全部流程,回到了自己在公门内的专属位置;“踧踖如也” 则描绘了他回到座位后的姿态 —— 恭敬不安、举止谨慎的样子。这里的 “不安” 并非紧张焦虑或手足无措,而是一种对自身位置的敬畏、对礼制秩序的坚守,即使已经离开君主的直接视线,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修养自觉,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周代的公门礼仪中,臣子的座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同身份、不同爵位的臣子,座位的位置、陈设、距离君主的远近都有明确的区分,不能有丝毫僭越。根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代朝堂的座位排布遵循 “面朝北,左西右东” 的原则,君主居于最北端的核心位置,三公、九卿、大夫等按照等级依次排列在两侧,“公在东,侯在西,伯在东,子男在西,孤在东,卿大夫在西”。这些座位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标识,更是政治等级与职责分工的象征 —— 坐在特定的位置上,就意味着承担着相应的责任,需要随时准备回应君主的召唤,履行自己的臣子职责。因此,“复其位” 并非简单的 “回到座位”,而是回归到自己的 “身份角色” 与 “责任岗位” 上,这种回归要求臣子始终保持清醒的角色认知,不能有丝毫懈怠。
孔子 “踧踖如也” 的恭谨姿态,正是对这种角色认知的生动体现。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座位是君主根据礼制安排的,代表着自己作为鲁国大夫的身份与职责,即使君主不在身边,这个位置所承载的责任与规矩依然存在。因此,他回到座位后,没有放松身体、随意交谈,也没有闭目养神、心不在焉,而是保持着端正的坐姿,神情恭敬,举止谨慎,随时准备应对君主可能的再次召唤。这种 “慎独” 式的坚守,是孔子礼仪修养的最高境界 —— 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礼制规范与职业操守,做到 “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从责任伦理的角度来看,“复其位,踧踖如也” 本质上是对 “岗位责任” 的持续坚守。孔子入公门时的 “鞠躬如也” 是对权力的敬畏,过位时的 “色勃如也” 是对权威的尊重,升堂时的 “屏气似不息者” 是对使命的专注,出堂时的 “怡怡如也” 是对流程的从容,而最终回归座位后的 “踧踖如也”,则是对自身岗位与长期责任的坚守。这种坚守贯穿于礼仪的全过程,体现了孔子 “以礼为纲、以责为本” 的处世理念 —— 无论处于何种场景、何种环节,都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不因为场景的转换而放松要求,不因为任务的阶段性完成而懈怠。
在现代社会,“复其位” 所代表的 “回归岗位后的坚守”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职场人、教师、医生,还是公务员、创业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岗位”,每个岗位都承载着相应的责任。回归岗位后,保持恭谨认真的态度,坚守职业操守与工作标准,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例如,职场人在参加完重要会议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应立即梳理会议精神,落实会议部署的任务,不因为会议结束而拖延懈怠;教师在完成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后,回到办公室,应继续认真批改作业、备课,不因为公开课的成功而放松对日常教学的要求;医生在完成一台复杂的手术后,回到诊室,应继续耐心接待后续的患者,不因为手术的劳累而降低服务质量;公务员在接待完一批来访群众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应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进问题的解决,不因为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