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11 / 18)

加入书签

意模仿握手、鞠躬等礼仪动作,但语气傲慢、态度敷衍,无法让人感受到真诚的尊重;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会说一些礼貌用语,但行为上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 “重形式、轻内涵” 的礼仪,不仅无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而可能让人产生反感。因此,我们需要向孔子学习,追求 “内外合一” 的礼仪境界,将礼仪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的真诚、尊重、责任等品德结合起来。

在商务交往中,“内外合一” 的礼仪意味着不仅要掌握握手的力度、交换名片的姿势等外在技巧,更要心怀真诚与尊重,认真倾听合作伙伴的需求,为对方着想;在与人交谈时,“内外合一” 的礼仪意味着不仅要使用 “您好”“谢谢” 等礼貌用语,更要用心倾听对方的讲话,不随意打断,真诚回应对方的观点;在服务行业中,“内外合一” 的礼仪意味着不仅要保持微笑、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更要真正关心客户的需求,尽力为客户解决问题。只有做到 “内外合一”,礼仪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成为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

某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老周,在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 “内外合一” 的礼仪理念。他与人见面时,无论对方的身份高低,都会主动起身问候,握手时力度适中、目光真诚;与员工交流时,他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专注倾听员工的想法,不随意批评指责,而是耐心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以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待合作伙伴与员工,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逃避。有合作伙伴评价说:“与老周合作,最让人放心的就是他的真诚。他的礼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尊重让我们愿意长期合作。” 老周的做法,正是对 “内外合一” 礼仪精神的践行 —— 用内在的真诚与责任支撑外在的礼仪形式,让礼仪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刻意的表演。

(二)礼仪是 “因境而变” 的灵活智慧

孔子入公门的礼仪,虽然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流程,但并非僵化不变、墨守成规,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姿态、神情与言行,体现出 “因境而变” 的高超智慧。入公门时,面对公门的权威空间,保持 “鞠躬如也” 的谦卑;过位时,面对君位的核心权威,保持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的敬畏与克制;升堂时,面对君主本人,保持 “屏气似不息者” 的高度专注;出堂降一等后,离开核心权力区域,逐渐展现 “怡怡如也” 的从容;没阶后,进入相对宽松的公共空间,保持 “翼如也” 的优雅;复其位后,回归自身岗位,保持 “踧踖如也” 的恭谨。每一个环节的礼仪调整,都恰到好处地适应了场景的变化,既遵守了礼制的基本原则,又展现了灵活变通的智慧。

这种 “因境而变” 的核心,是对礼仪本质的精准把握 ——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秩序、传递尊重、促进和谐,而不是固守僵化的形式。因此,在不同的场景中,礼仪的表现形式可以灵活调整,只要能够实现 “维护秩序、传递尊重” 的核心目标,就符合礼仪的本质要求。如果不顾场景的变化,一味地固守某种固定的礼仪形式,反而会显得刻板、不合时宜,甚至违背礼仪的初衷。例如,在君主面前保持高度的恭敬专注是必要的,但如果在离开公门后依然保持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显得不自然;在正式的朝堂场合保持庄重是必要的,但如果在日常交往中也保持这种过于严肃的姿态,就会显得疏远。

孔子的 “因境而变”,并非对礼仪原则的违背,而是对礼仪原则的灵活运用。他始终坚守 “尊重”“秩序”“责任” 这些礼仪的核心原则,但在不同的场景中,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体现这些原则。入公门时的 “谦卑” 是对权威空间的尊重,过位时的 “克制” 是对君权的尊重,升堂时的 “专注” 是对君主与政务的尊重,出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