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处下居上: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4 / 9)

加入书签

” 的原则,若自己的主张与国家利益、百姓福祉相违背,他会及时调整;若他人的观点违背了 “礼”“义”,他会据理力争,不妥协、不退让。

比如,当鲁国的大夫季氏想要祭祀泰山时,孔子坚决反对。因为根据周礼,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泰山,季氏作为大夫,祭祀泰山是 “僭越礼制” 的行为。孔子找到季氏的家臣冉有,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祭祀泰山是诸侯的礼仪,季氏作为大夫,没有资格祭祀泰山。若他执意为之,便是违背礼制,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虽然冉有未能阻止季氏,但孔子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用严谨的言说阐明了 “礼” 的重要性。

孔子的朝堂之 “辩”,告诉我们:在关乎责任与原则的场合,言说不仅要清晰流畅,更要严谨审慎、坚守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义,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三)“辩” 之智慧:因人而异,因事而变

孔子的朝堂之 “辩”,还蕴含着 “因人而异,因事而变” 的智慧。在宗庙朝廷上,面对不同身份的人(如君主、诸侯、大夫)、不同性质的事(如祭祀礼仪、军事决策、民生问题),孔子会调整自己的言说方式与内容,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面对君主时,孔子的言说会更加委婉、恭敬,既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又不冒犯君主的权威。比如,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他没有直接指责当时的政治弊端,而是通过引用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委婉地向鲁哀公提出 “为政在人” 的观点,让鲁哀公能够虚心接受。

面对诸侯或大夫时,孔子的言说会更加直接、具体,结合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卫国大夫孔圉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直接指出了处理政事的三个关键:明确官员的职责、赦免小的过错、选拔贤能的人才,让孔圉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政事中。

面对不同性质的事情时,孔子的言说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讨论祭祀礼仪时,他会重点强调礼仪的规范与象征意义;在讨论军事决策时,他会重点强调 “仁政” 的重要性,反对穷兵黩武;在讨论民生问题时,他会重点强调 “富民”“教民”,提出具体的赋税、教育政策。

这种 “因人而异,因事而变” 的言说智慧,让孔子的朝堂之 “辩” 既清晰有力,又富有弹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场合需求,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现代社会,这种智慧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在工作中,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如领导、同事、客户)、不同的工作任务(如汇报工作、讨论方案、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言说方式与内容,才能更好地达成沟通目标,完成工作任务。

三、内外之衡:孔子言行背后的处世哲学

孔子在乡党间的 “讷” 与在朝堂上的 “辩”,看似矛盾,实则是他 “内外之衡” 处世哲学的一体两面。“内” 是私人化的社群生活,核心是 “和”,需要以谦逊恭顺的 “讷” 维护和谐;“外” 是公共性的政治场合,核心是 “责”,需要以清晰严谨的 “辩” 履行责任。这种 “因场合而异” 的言行选择,不是对自我的割裂,而是对 “礼” 的深刻理解与对 “道” 的坚定践行 —— 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言行,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责任的担当。

(一)“礼” 为准则:言行随场合而变的根基

孔子言行随场合而变的根基,是对 “礼” 的深刻理解与严格遵守。“礼”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社会的礼仪规范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应该采取的言行姿态。在孔子看来,“礼” 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人与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