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处下居上: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3 / 9)

加入书签

在社群生活中,克制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将 “谦和”“恭顺” 的美德内化为自身修养,用真诚的言行对待身边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孔子那样,真正融入社群,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二、朝堂之 “辩”:明晰严谨的言说智慧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这里的 “便便言”,是言辞流畅、条理清晰的样子;“唯谨尔”,是指虽然言辞流畅,但始终保持严谨、谨慎的态度。宗庙是国家祭祀祖先的场所,朝廷是国家议事决策的地方,这两个场合都与国家礼制、治国理政息息相关,需要清晰、准确的言说,才能确保礼仪的规范与决策的正确。孔子在朝堂上的 “辩”,正是对这种场合需求的回应 —— 以流畅的言辞阐明观点,以严谨的态度坚守原则,承担起治国理政的责任。

(一)“辩” 之必要:明晰事理,履职尽责

在宗庙朝廷上,“辩” 是履职尽责的必要条件。宗庙祭祀关乎国家礼制的传承,每一个环节、每一句祝词都有严格的规范,若言说模糊不清,很容易违背礼仪;朝廷议事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观点都需要清晰的论证,若言说混乱无序,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孔子作为熟悉礼制、心怀天下的学者,在宗庙朝廷上必须 “便便言”,才能明晰事理,履行自己的责任。

比如,在宗庙祭祀时,孔子会根据祭祀的对象、规模,清晰地阐明祭祀的礼仪流程、祝词内容以及每个环节的象征意义。他会向参与祭祀的官员解释 “为何要祭祀”“如何祭祀”“祭祀的意义是什么”,确保每个人都能理解并遵守礼仪规范,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在朝廷议事时,孔子会针对国家面临的问题,如赋税改革、军事防御、外交政策等,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情况进行论证。他的言说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让官员们能够准确理解他的主张,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随后,他又详细阐述了 “为政以德” 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只要自身品行端正,以身作则,百姓自然会效仿,国家就能治理好。他的言说条理清晰,既点明了治国的核心,又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让季康子深受启发。这个故事,正是孔子朝堂之 “辩” 的生动体现 —— 以清晰的言辞阐明治国之道,履行自己作为学者的责任。

孔子的朝堂之 “辩”,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也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明晰事理,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守护百姓的福祉。这种以 “履职尽责” 为目的的 “辩”,让他的言说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辩” 之准则:严谨审慎,坚守原则

孔子的朝堂之 “辩”,虽然言辞流畅,但始终以 “严谨审慎” 为准则,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宗庙朝廷上,言说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乎国家礼制与百姓利益,因此必须严谨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同时,言说也必须坚守 “礼”“义” 的原则,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违背自己的信念。

在宗庙祭祀时,孔子的 “严谨” 体现在对礼仪细节的严格把控上。他会仔细核对祭祀的器具、祭品是否符合规范,祝词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参与祭祀的人员的站位是否符合辈分。若发现有不符合礼仪的地方,他会及时指出并纠正,哪怕对方是地位尊贵的诸侯或大夫。他认为,宗庙祭祀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违背祖先的意愿,损害国家的福祉,因此必须严谨审慎。

在朝廷议事时,孔子的 “严谨” 体现在对观点的充分论证与对原则的坚守上。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会基于历史经验与现实情况进行详细论证,不主观臆断,不夸大其词;同时,他也会坚守 “礼”“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