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处下居上: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5 / 9)

加入书签

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在乡党这样的私人社群场合,“礼” 要求人们谦逊恭顺、温和待人,以维护宗族伦理与邻里和谐,因此孔子选择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的 “讷”;在宗庙朝廷这样的公共政治场合,“礼” 要求人们明晰表达、严谨履职,以维护国家礼制与决策正确,因此孔子选择 “便便言,唯谨尔” 的 “辩”。

《论语?颜渊》中,颜渊问孔子什么是 “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里的 “复礼”,便是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而 “克己” 则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个性,主动去遵守 “礼”。孔子的言行选择,正是 “克己复礼” 的生动实践 —— 在乡党间,他克制自己的学识优势与表达欲望,以 “讷” 符合社群之 “礼”;在朝堂上,他克制自己的温和姿态,以 “辩” 符合政治之 “礼”。

这种以 “礼” 为准则的言行选择,在春秋时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当时礼崩乐坏,许多人不再遵守礼仪规范,在私人场合张扬跋扈,破坏社群和谐;在公共场合沉默寡言,逃避责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践行 “礼”,不仅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秩序的力量。他用 “讷” 与 “辩” 的差异,向人们展示了 “礼” 在不同场合的具体体现,让人们明白如何在不同场景中遵守 “礼”,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礼” 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礼仪与政治礼制,但依然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公共道德、职场规范、社交礼仪等。孔子以 “礼” 为准则的言行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礼” 要求我们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因此我们需要以温和、恭顺的态度与家人相处;在工作场合,“礼” 要求我们认真履职、清晰沟通,因此我们需要以专业、严谨的态度与同事协作、向领导汇报工作。

(二)“仁” 为内核:言行差异背后的不变初心

如果说 “礼” 是孔子言行随场合变化的外在准则,那么 “仁” 就是其言行差异背后的内在内核。“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仁爱、友善、关怀他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无论是乡党间的 “讷”,还是朝堂上的 “辩”,孔子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践行 “仁”—— 在乡党间以 “讷” 维护邻里和谐,让百姓感受到关爱;在朝堂上以 “辩” 推动国家治理,让百姓过上安稳生活。

在乡党间,孔子的 “讷” 是 “仁” 的体现。他放低姿态,温和待人,是为了让乡邻感受到尊重与友善,减少身份差异带来的隔阂,让社群充满温暖。比如,当邻里遇到困难时,他主动提供帮助,不张扬、不图回报,这正是 “仁者爱人” 的具体表现;当乡邻间出现矛盾时,他以包容的态度化解分歧,维护社群和谐,这也是 “仁” 的要求。孔子曾说:“仁者,爱人。” 他在乡党间的 “讷”,正是将 “爱人” 的情感融入到言行中,让 “仁” 在社群中落地生根。

在朝堂上,孔子的 “辩” 同样是 “仁” 的体现。他清晰表达观点、严谨履行责任,是为了帮助国家做出正确决策,改善百姓生活,实现 “仁政”。比如,他向君主阐述 “为政以德” 的观点,是希望君主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减轻赋税、重视教育,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反对季氏僭越礼制祭祀泰山,是为了维护国家礼制的稳定,避免社会秩序混乱,最终保障百姓的利益。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他在朝堂上的 “辩”,正是主动践行 “仁” 的表现,将 “仁政” 的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以 “仁” 为内核的言行选择,让孔子的 “讷” 与 “辩” 不再是单纯的礼仪表演,而是充满了真诚的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