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秦地秋种核亩数,魏陇浸种抗苛欺(2 / 2)
郑五把陶瓮推开:“今年种粮不够,能发就不错了,要么领,要么别种!”邻村王婆捧着劣种哭:“俺家就三亩田,种这劣种,明年肯定没收成!” 孟姬突然想起里正说的“浸种验芽法”——取五十粒种粮,用温水浸半日,铺湿艾草,放陶盘里,两日出芽者为合格。她赶紧回家取来温水和陶盘,当众测试:郑五发的种粮,五十粒只出芽十五粒,发芽率三成;而她去年留的陈种,五十粒出芽四十二粒。“大家看!郑吏发的是劣种,根本种不活!” 人群里的老农张爷站出来:“去年我用浸种法选种,收成比别人多两成!郑吏,你是不是把合格种粮卖了?”郑五慌了,想跑却被孟姬拉住。这时里正带着县吏赶来,查点郑五的私仓,果然搜出二十石合格种粮,袋上印着“曲沃县公仓”的戳记。 “按《法经·农律》,以劣种充好者笞五十,倍退合格种粮!”县吏把合格种粮分给农人,孟姬教大家“艾草浸种法”:“温水浸种后,拌艾草灰,能防虫害,还能提高发芽率。”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霜降领种,劣种验质见人心。吏若欺农,再好的农时也难育好苗。”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种政,儒法合谋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主张“种粮由官府统管,劣种充好者重罚”,淳于越却摇着《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贫户缺种粮,官府该免费给浸种用的艾草灰,不是只罚人。” “官府哪有那么多艾草灰?”卫鞅皱眉。赵承推门而入,把秦地核亩、魏陇验种的事细说:“韩儋虚报是因灾,郑五苛扣是因贪。可定‘种粮双保制’:贵族领种需三吏监督,贫户领种可赊,还种时免半;官府设‘浸种物资站’,免费给贫户艾草灰。” 卫鞅盯着孟姬的农事记,沉默片刻:“再加一条——种粮发芽率低于七成,县吏需追责。”淳于越作揖:“此法既守律,又恤农,方得秋种稳。”赵承在《商君法·田律》旁补注:“秋种核亩,严在虚报,宽在贫户,种粮实,则来年收实。” ## 四、秋种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农根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秋种之争,不在种少,在欺与实。贵族若不贪,小吏若不欺,农人种粮足,来年收成就稳。”他看着案上的发芽陶盘,种粮已冒出细芽,像极了农人的希望。 窗外,农人们正借着月光浸种,张伯的陶瓮里,韩儋补的种粮泛着光;曲沃的孟姬,正帮王婆拌艾草灰。赵承笑了,在实录末尾添:“变法如秋种,需播实种、施实政,方能长出血肉民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发现时,旁侧黏着一粒发了芽的粟种——那是当年秋种的见证,藏着战国变法里最暖的民生温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