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秦地冬储核仓粟,魏陇赈粮抗苛欺(1 / 3)

加入书签

立冬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泾阳的仓廪,公仓前的冬储核验台已垒起半人高的陶瓮。按《商君法·仓律》“冬储需‘十月底核私仓粟,私仓超五十石者缴赈粟五石,三十至五十石缴三石,不足三十石免缴’”,官府设“仓粟双验制”——铜制量(秦制一石容195升)测私仓实存,糠麸测试板(粮粟与糠麸比例超九成五为合格)验粮质,确保“冬赈粟足,贫户无饥”。 赵承的青骊马停在核验台旁,马背上的牛皮袋里装着两样关键物:一是睡虎地秦简《仓律·冬储篇》抄本,朱笔圈着“私仓虚报者,罚粟五倍”;二是“冬储核验册”,记着全县贵族与农户的私仓备案数。他刚翻身下马,就见旧贵族嬴恪(嬴氏旁支,爵为“公士”)正揪着仓啬夫的衣领争执:“我家私仓就三十石粟,按律免缴赈粟,你凭啥说我藏了六十石?” 仓啬夫李甲手里攥着私仓备案册,额角冒冷汗:“嬴大夫,你家去年私仓就有四十二石,今年新开了十亩荒田,咋会只剩三十石?我得去你私仓丈量!”围在旁的农人窃窃私语,张伯抱着空陶瓮叹气:“俺家私仓才十五石,就盼着冬赈粟过活,要是嬴大夫多藏粮逃缴,俺们这些贫户可咋整?” ## 一、主线:赵承量仓破虚报,嬴恪悔悟补赈粟 赵承先接过嬴恪的私仓备案册——木牍上“三十石”的字迹墨色发灰,像是用旧墨涂改过,而李甲的乡邑总册上,明记嬴氏今年“新开荒田十亩,预估收粟二十石,私仓应超六十石”。“嬴恪,你私仓在哪?带我去验。”赵承的声音刚落,嬴恪的脸色就白了几分,却仍强撑着:“私仓在村西,就是三十石,去了也一样!” 一行人跟着嬴恪往村西走,他的私仓藏在竹林深处,是座半地下的窖仓,掀开青石板时,一股粟香扑面而来。李甲用木刻丈量尺测窖仓尺寸(长三丈、宽两丈、高一丈),按秦制“每立方丈容粟二十石”,这窖仓至少能容六十石粟。“嬴大夫,这窖仓能装六十石,你说只有三十石?”赵承让小吏用铜量实测,一斗一斗地量,最后竟量出六十五石粟,粒满无霉,粮质远超合格标准。 嬴恪腿一软,差点坐在窖仓的粟堆上:“我……我怕缴了赈粟,自家冬粮不够……去年冬天下了三个月雪,我家差点断粮……”这时,张伯突然走进窖仓,抓起一把粟米:“嬴大夫,俺们知道冬天难熬,可俺村有五户贫户,私仓不足十石,要是领不到赈粟,腊月就得挖野菜!俺家阿大的腿还没好,连野菜都挖不动啊!” 张伯的话让嬴恪红了眼,他蹲下身,抓着粟米喃喃:“是我自私……只想着自家,忘了你们的难处。”他转身对家奴说:“去把私仓里的十石粟扛出来,五石缴赈粟,五石分给张伯这样的贫户,每户一石!”家奴扛粟米时,赵承教众人“粮质核验法”——把粟米倒在糠麸测试板上,轻轻晃动,糠麸落尽后,粮粟仍占九成五以上,才算合格的冬储粮。 “《仓律》载‘私仓虚报六十石者,罚粟三百石,爵降为‘上造’’”,赵承看着嬴恪补的赈粟,话锋一转,“但你主动补赈粟、分贫户,罚粟减为二百石,爵降不变。以后再怕冬粮不够,可向官府申请‘冬储贷粟’,别再虚报。” 嬴恪捧着合格的粟米,递给张伯:“张伯,对不住,是我差点断了你们的活路。明年我家荒田丰收,一定多缴赈粟。”赵承在《冬储核验册》旁批注:“泾阳立冬核冬储,嬴恪虚报私仓逃赈粟,因贫户诉艰而悔悟。冬储之要在‘公’,贵族若能念农饥,纵有过失亦能补。”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陇领赈遭苛扣,糠麸验质护冬粮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县的冬赈粟发放点,孟姬裹着打补丁的粗麻短褐,抱着陶瓮排队。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冬赈粟按贫户私仓分等:不足十石者领三石,十至二十石者领一石,二十石以上免领”,可小吏郑五(前章苛扣种粮被笞后,仍掌赈粟发放)却把掺了三成糠麸的粟米往农人的陶瓮里倒,粒小还带碎石。 “郑吏,这不是合格赈粟!”孟姬拦住他,指着陶瓮里的糠麸,“合格赈粟糠麸不超一成,你这都三成了,咋吃?”郑五把陶瓮推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