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温与饱(2 / 4)
火车汽笛——那可能是拉着大同的煤、太原的钢、或是运城的棉布,驶向远方,换回更多的机器、技术和那些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东西。
雪花依旧静静飘落,覆盖了屋顶、街道和远山。
但在这一扇扇亮着灯光的窗户后面,在无数个像赵大牛家一样的屋子里,是足以抵御任何寒冷的温饱,和正在悄然萌发的、对明天更进一步的期盼。
1918年的冬天,山西的百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不再为温与饱发愁。
这坚实的基底,正托举着他们,望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
腊月二十四,雪停了,天色放晴。
李振彪踩着积雪,走在张家庄新铺的青石板村路上。
他身板依旧挺得如松似枪,这是五年行伍生涯刻进骨子里的印记,只是身上的灰布军装换成了半新的藏蓝色干部棉服,臂章也从晋军变成了村公所。
他是今年六月,山西实行军人职业制后,第一批因年满三十而退伍转业的士兵之一。
离开了他待了五年的警备旅,被分配回老家张家庄,担任副村长,主要负责民兵训练、治安等工作。
看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如何一点一点,旧貌换新颜。
路过村口的合作社时,正好遇见矿工赵大牛提着个布袋子出来,里面装着盐和几封红纸包装的晋兴火柴。
“李干事!”赵大牛嗓门洪亮地打招呼,脸上带着熟络的笑。
矿区家属区和张家庄紧邻,彼此都认识。
“赵大哥,”
李振彪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对方脚上扎实的工矿靴和手里那印着安全生产字样的布袋子,“年货办得差不多了?”
“差不离了!合作社里啥都有,肉、蛋、油,连省城来的牡丹牌暖水瓶都有!
就是布票快用完了,不然真想给娃再扯块布。”赵大牛语气里是满足的抱怨。
李振彪笑了笑,没多说。
他心里清楚,赵大牛不知道的是,为了保障矿区和大同城以及周边村镇的物资供应,省里供销总社的调度室里,电报机日夜不停,协调着资金,从雁北调集的肉羊,从晋南输送来的棉花和白面。
他退伍前接受培训时,教官指着地图说过:
“咱们山西,现在就是一个咬合紧密的大机器,少了哪个零件,转了哪个齿轮都不行。”
他继续往前走。
村子里,崭新的红砖瓦房比比皆是,取代了记忆里低矮破败的土坯房。
几户正在盖新房子的人家,用的都是附近水泥厂出产的堡垒牌水泥,梁木则是从归绥(今呼和浩特)林场运来的上好松木。
屋顶上,不少人家安装了亮闪闪的白铁皮烟囱,冒着淡淡的、好闻的煤烟——这是大同煤矿供给的优质块煤,耐烧,烟也少。
村公所旁边的空地上,几个半大小子正在清扫积雪,准备晚上放露天电影。
白色的幕布已经挂了起来,在冬日阳光下格外显眼。
这是文化下乡的一部分,省电影放映队会轮流到各个村镇,播放一些农业科普片、新闻简报,还有新拍的戏剧片。
李振彪还记得第一次在村里放电影时,全村老少端着板凳来看的盛况,比过年还热闹。
他走进村公所,民兵队长张老栓正和几个小组长核对今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报表。
“李干事来了,”
张老栓抬头,脸上堆着笑,“正好,你看看,这是咱们村最后几户五保户今年过冬的物资发放清单,按您要求的,棉被加厚一斤,粮食多配二十斤细粮。”
李振彪接过清单,仔细看着。
上面记录着棉衣多少套,煤炭多少斤,粮油多少量。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东西,来自全省的统筹。
他想起在部队时,旅长说过的话:“咱们当兵吃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