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温与饱(3 / 4)

加入书签

为的就是让父老乡亲,再也不用挨饿受冻。”

如今脱下军装,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同样的誓言,这种感觉,很踏实。

“没问题,下午我就带人送过去。”李振彪将清单递回去,语气沉稳。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

村子里,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和隐约的广播声——村公所屋顶架着的大喇叭,正播放着山西广播电台的晋剧选段和全省天气预报。

远处,通往大同的公路上,一辆满载着工业品的山西牌蒸汽卡车正轰鸣着驶过。

这一切,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五年前他离家当兵时,山西还是阎长官治下那个相对封闭、民众仅能糊口的旧模样。

如今回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充盈物资和勃勃野心的新世界。

他,李振彪,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从军队这座大熔炉里出来,散布到三晋大地每一个角落的退伍兵,正是支撑起将温与饱真正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的最坚实的保障。

雪后初霁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暖洋洋的。

他深吸一口清冷而充满希望的空气,转身走向那摞待处理的文件。

这里,就是他的新阵地。

-----------------

腊月二十五,平城县,清河乡公所。

西斜的日头透过糊着玻璃纸的窗户,落在东厢房统计室内一张巨大的原木拼桌上,将上面堆积如山的报表和算盘染上一层暖光。

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纸张和人类体温混合的独特气味,偶尔响起算珠碰撞的清脆噼啪声,以及低声的交谈与核验。

统计室负责人,原晋军某部后勤股中尉王建业,正拧着眉头,审阅着下属刚送来的《清河乡一九一八年第四季度及年度汇总统计初稿》。

他今年三十有二,也是军人职业制下第一批转业的军官,因在部队里管惯了粮秣账目,被直接分配到了这关键岗位上。

“数据都核实过了?尤其是张家庄、李村这几个大村,人口流入多,消耗也大,不能有半点马虎。”

王建业头也没抬,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

他手指点着报表上粮食供应一栏。

对面坐着的是乡里的老统计员老周,他扶了扶老花镜,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

“王主任,反复核了三遍。

咱们乡今年接收安置像您这样的转业官兵,共计六十七人。

嘿,不瞒您说,年初您没来的时候,

自打你们这批同志分到各乡各村,这报表格式统一了,数据也扎实多了。

光是厘清各村实际的户籍和流动人口底数,就省了我们老鼻子劲了!”

王建业微微颔首,没有接这奉承话,目光依旧锁定在数字上。

他知道老周说的是实情。

军队里培养出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对数据的敏感,在他们这些转业人员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他们像一颗颗铆钉,嵌入了地方行政的各个环节,让这台日益庞大的机器运转得更加精准、高效。这六十七人,分散在乡公所和各个村里,起到的作用,远比数字本身大得多。

他的指尖划过一行行墨迹未干的数字:

粮食类:全乡年度粮食供应总量……他心算了一下,人均接近五百斤原粮,这还不包括农户自留地和鼓励养殖消耗的杂粮。林耐二号的丰产和绥远新垦区的粮食输入,是底气所在。报表备注栏里清晰地写着:无断供,无抢购,价格稳定。

副食品:肉类(猪、羊、禽)供应量比去年增长四成七;禽蛋增长六成;豆油、菜油供应充足。数据背后,是赵大牛们餐桌上可见的油荤,是合作社里随时能买到的鲜蛋。

布匹与棉花:棉布销售比去年增长了惊人的八成!棉花供应量更是翻了一番还多。这印证了他下乡走访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