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用绝对效率征服质疑(2 / 3)

加入书签

顾璇的方向,“我们极度依赖数据和工具。

自动化脚本处理重复劳动,实时看板监控进度和风险预警,确保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现和解决,避免后期更大的时间浪费。

所有这些工具的使用记录和产生的效率提升数据,系统里都有迹可循。”

屏幕上,复杂但清晰的数据图表流动着,各项指标健康得令人惊叹。

任务完成度、代码提交质量、问题响应度……每一个数据点都在无声地佐证着他的话。

顾璇看着那些数据,一时语塞。

她准备好的关于“可能存在的压榨”

或“数据造假”

的质疑,在这些详实、透明且逻辑自洽的系统记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灵感’呢?”

顾璇换了一个角度,问出了那个在总部报告里被提及,却语焉不详的词汇,“有报告提及,您在一些关键项目的突破上,依赖于……某种‘灵感’?这种非确定性的因素,如何纳入效率评估体系?”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直指林眠最核心,也最无法用常规逻辑解释的“秘密”

林眠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自嘲的笑容。

“‘灵感’……这个词可能被神话了。”

他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天气,“在我看来,所谓的‘灵感’,不过是大脑在充分休息和深度思考后,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点连接起来的能力。

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的持续思考,以及……”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窗外,“以及让大脑有空间进行这种连接的基础之上。

我们团队营造的环境,就是试图为这种‘连接’创造可能性。”

他没有提及【睡眠系统】,而是将“灵感”

归结为一种可解释的认知过程和环境产物。

这个解释,虽然依旧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至少听起来比“玄学”

要靠谱一些,也与他之前强调的“状态管理”

逻辑自洽。

顾璇沉默地记录着。

她现,自己很难从林眠的逻辑链条中找到明显的破绽。

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在团队的实际运作模式、系统数据或者可见的管理行为中找到支撑。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顾璇又针对几个具体项目的执行细节、团队成员的负荷情况、知识管理方式等提出了问题。

林眠一一作答,语气始终平稳,给出的信息详实有据,既有宏观的理念,也有落地的细节。

期间,顾璇还随机找了几位团队成员进行简短的非正式访谈。

她刻意挑选了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员工,包括那个组织午睡的小组长。

她问及工作压力、对团队模式的看法、以及对林眠管理风格的感受。

得到的回答出乎意料地一致。

“压力肯定有,但主要是项目本身带来的挑战,而不是内耗或者无意义的加班。”

一个年轻程序员推了推眼镜说道。

“林总监很少管我们具体怎么做,他只关心结果和关键节点,这让我们有很强的自主性,也更有责任感。”

那个小组长表达得很清晰。

“午睡?一开始觉得有点怪,但现在真香了!

下午不容易犯困,效率高多了,晚上回家也有精神陪家人。”

一个女设计师笑着回答,语气真诚。

“在这里,你不用表演‘努力工作’给谁看,把事情做好就行。”

另一个负责测试的员工言简意赅。

这些反馈,与顾璇在那些崇尚“奋斗”

文化的团队里听到的抱怨和焦虑截然不同。

这里员工的脸上,少见那种被长期透支后的疲惫和麻木,更多是一种带着专注的平静,以及谈到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