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灵感碎片的团队应用初试(1 / 2)
来自兄弟部门的刁难,像几道无形的枷锁,试图拖慢林眠团队的脚步。
虽然通过邮件升级、当面沟通等“明牌”
手段,部分阻塞得到了缓解——基础设施部不情不愿地分配了资源,市场部也交出了数据,行政部的采购流程开始启动——但那种被针对的压抑感和潜在的协作阻力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因此耽误的时间是实打实的。
团队内部,最初的将信将疑,在遭遇现实挫折后,开始向焦虑和一丝动摇转化。
尤其是王磊,看着被拖延了两天的进度,好几次欲言又止,眼神里写着“如果加加班,说不定就赶上了”
。
林眠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知道,仅仅依靠强硬的态度和规则反击是不够的,团队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突破的胜利,来真正稳固军心,证明“高效”
而非“耗时间”
的价值。
“智慧城市”
底层架构的核心模块——动态资源分配算法的优化,遇到了瓶颈。
张桐带领的技术小组尝试了几个主流方案,但在模拟复杂城市数据流时,要么响应延迟过高,要么资源利用率不佳。
常规的头脑风暴和试错,在眼下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显得效率低下。
这天下午,林眠将张桐、老陈以及负责该模块接口设计的小米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和他们一起坐在了会谈区的沙上,面前的白板上画着当前遇到瓶颈的算法结构图。
“目前的几个方案,核心问题在于预判机制不够精准,要么过度分配造成浪费,要么分配不足导致拥堵。”
张桐指着白板,语气带着技术专家遇到难题时的专注与一丝烦躁,“我们需要一种更智能的、能够根据实时数据流特征进行动态调整的预测模型。”
“但构建这种高精度预测模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复杂的训练,时间上来不及。”
老陈补充道,眉头紧锁。
小米也点头:“而且对系统实时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可能会影响边缘节点的响应度。”
问题环环相扣,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林眠安静地听着,没有立刻表意见。
他目光落在白板复杂的图表上,眼神似乎放空了一瞬。
【睡眠系统】在后台无声运行,将当前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提供的细节、以及他之前积累的相关知识碎片进行高关联与演算。
几秒钟后,他仿佛从某种内在的检索中回过神来,目光重新聚焦。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起笔,在白板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问题:
1“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预测’的绝对准确性?能否接受一定范围内的误差,但换取决策度的极大提升?”
2“资源分配的决定,是否必须由中心节点做出?能否下放部分决策权,让边缘节点基于本地简单规则进行快自组织和协同?”
3“除了计算资源,数据本身的流动路径和优先级,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隐性’的调度信号?”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把钥匙,瞬间撬动了僵固的思维定势。
张桐盯着那几个问题,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嘴里喃喃自语:“预测准确性……决策度……误差范围……对啊,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百分百预测准?在大多数场景下,8o的准确率加上毫秒级的决策,远比95准确率但需要秒级决策更优!”
他猛地抓起笔,在旁边快演算起来。
老陈则是被第二个问题点醒了:“决策权下放?边缘节点自组织?这……这有点像生物群体的协同机制!
单个个体规则简单,但群体却能涌现出智能!
如果每个边缘节点只根据本地负载和相邻节点状态做简单调整,或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