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信任的裂痕与沉默的回响(4 / 8)
同的声音,都会被他视为对他认知体系的挑战,从而激起他强烈的防御和辩解。
他无法理解,也无从体验,那种基于平等、尊重和信任的良性师生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沟通的渠道,在这个层面,几乎是完全封闭的。
第三节:观察者与破冰者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僵局中,恢复健康后回到学校的林小强,成了一个冷静而敏锐的观察者。
他坐在教室里,将孙老师对林小圈那近乎苛刻的“特别关注”
、那带着羞辱性质的拍打后脑勺、以及同学们或麻木或嘲弄的反应,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他也看到了林小圈如何在压抑中逐渐走向偏执的反抗,如何在数学英语课上光芒四射,又在语文课上将自己蜷缩成一团带刺的堡垒。
这一切,太熟悉了。
不是事件本身的熟悉,而是那种“不被理解”
、“孤立无援”
的感觉,与他记忆中百年后儿子林小圈描述童年阴影时的痛苦,何其相似!
他知道,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这道裂痕会越来越深,最终可能真的影响林小圈的性格乃至未来的展。
但他也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外人”
(至少在明面上),很难直接介入这场师生冲突。
他的突破口,在于那个内心同样备受煎熬、在传统观念与父爱本能之间摇摆不定的男人——林大强。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放学路上,或者周末来找林小圈玩的时候,找机会和林大强“闲聊”
。
“叔叔,今天语文课小圈又被孙老师点名了。”
他会用一种孩子气的、看似随意的口吻说起。
林大强通常会皱一下眉,“嗯”
一声,表示知道了。
林小强不会急于为林小圈辩解,而是会描述场景:“其实当时班里挺吵的,好多人在小声说话。
王涛还在下面折纸飞机呢。
不过孙老师好像就只看到了小圈回头借了支笔。”
或者,在提到林小圈数学竞赛又得了好名次时,他会看似不经意地补充一句:“小圈在数学课上可专注了,老师还夸他是‘数学小天才’呢。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语文课就好像没什么精神,可能……可能还是因为上次那件事吧,他心里有道坎过不去。”
他从不直接说“孙老师不对”
或者“小圈委屈”
,他只是平静地、客观地陈述他看到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可能指向的另一种解释。
他试图用这种方式,一点点地撬动林大强心中那固若金汤的“老师权威”
堡垒,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孩子在不同科目的表现差异如此巨大?为什么他会对语文课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这背后,是否真的全是孩子的问题?
有时,他也会在只有他和林大强的时候,轻声说:“叔叔,我爸爸以前也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相信别人,不相信我。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特别难受,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是错的。”
他说这话时,眼神里会适时地流露出一丝属于孩童的、真实的落寞和困惑。
这眼神,像一把小小的钥匙,偶尔能打开林大强记忆的闸门,让他回想起自己童年那些被父亲误解和忽视的瞬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二章:信任的裂痕与沉默的回响(第22页)
林大强依旧是沉默的。
但他听着,那些话语像水滴,一点点渗透进他干涸的情感荒漠。
他开始在深夜失眠,反复咀嚼着林小强的话,回忆着儿子失望的眼神,对比着自己曾经的委屈。
内心的天平,在“父亲传承的教条”
与“自身经历的共鸣”
之间,开始生极其缓慢、却真实存在的倾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