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火箭试射,推进猜想(五)(1 / 2)

加入书签

可自五代十国乱世起,“儿皇帝”石敬瑭为求契丹庇护自保,竟将这片沃土割让给契丹,自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对北疆的掌控——

整个宋朝三百余年,这里始终是遥不可及的关外异域,大明立国后,此地更是脱离中原版图近二百年。

这么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究竟换过多少游牧部族主人、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兴衰故事,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从考证。

反正明朝史籍里,此地并无任何大型城郭的记载,就连如今的归化城,也是万历年间才重新选址修建的边防小城,整个前套平原不知荒芜了多少岁月,谁也没想到,茫茫黄沙之下,竟藏着这般足以撼动天下的惊天宝藏。

众人暂且按下铭文的疑惑,先集中精力处理眼前要务——

工匠们借助天门架的起重之力,合力将嵌在岩石中的火箭弹头平稳吊装出来,检查后发现弹体虽有磨损却无核心损坏;

随后又用特制的防滑木架与钢索,将沉甸甸的金块逐一固定稳妥,有条不紊地分批起运至重型运输车上,生怕路途颠簸造成损耗。

与此同时,勘探小队手持洛阳铲、探针等工具,对藏宝洞周边展开细致探查,最终在洞穴最深处发现了几处疑似被人工封堵的墙体结构,砖石缝隙间还残留着早已风干的古老灰浆痕迹,隐约能看出人为加固的痕迹。

大家审慎商议后决定,先在隐蔽处做好加密标记,用帆布与沙袋封存好现场,等返回西苑详细上报圣皇后,再由陛下定夺后续是继续深挖探寻更多秘密,还是妥善封存保护这份古迹。

别觉得这是作者胡编乱造——

这片藏金洞确有其地,就在大青山南麓的武川县境内。

本世纪初,咱妈在内蒙古地质矿藏勘探过程中,便曾在一处荒无人烟的沙丘下,意外发现过这个被黄沙掩埋的神秘藏金洞。

虽然咱妈在媒体上从未透露过宝藏的具体规模与归属线索,但作者会依据这段真实经历,结合汉唐至宋元的北疆历史脉络,为这笔沉睡千年的神秘宝藏,揭开真正归属者的神秘面纱。

此次火箭试射算得上大获成功:

四百七十余里的射程远超最初二百三十里的预设目标,性能远超预期;

虽落点受大漠气流影响存在不可预知性,但只需给弹体加装微型无线电报信号器,通过西苑基站实时定位、远程调整飞行轨迹,便能实现精准定点落地,这一技术难题对如今的大明研究院而言,并不算难事。

朱有建对这初试版导弹其实压根不上心,反倒有些后悔当初用歼城炮彻底摧毁了女真部落——

如今各大矿场都严重缺乏矿奴,开采进度大打折扣,各类矿产供应不足,直接拖慢了大明科技迭代的脚步。

别说灭疆队眼下用不上导弹,即便为了消灭活僵,也无需这般兴师动众:

只需布置些血食诱饵,便能将分散的活僵逐一吸引聚集,再集中火力清理即可,高效又省事。

就算有零星活僵侥幸突破防线逼近京城,朝廷也早已储备了大量动物血清,到时候用血包设下埋伏,便能将其诱捕歼灭,完全没必要动用导弹这等“大杀器”,纯属浪费。

朱有建此刻满心满眼都惦记着运载火箭,心心念念要把无线电报信号器送入太空轨道,让它稳稳绕着坤星飞行。

只要每隔一段距离发射一颗信号器,就能让通讯信号无缝覆盖整个大明疆域,彻底打通全域通讯壁垒——

到时候不管是漠北荒漠的快应队,还是南洋深海的海师舰队,都能实时传信、指令互通,再无山川阻隔之苦。

此前所说的四百七十里射程,只是火箭弹体从高空沿抛物线坠落到地面的直线距离,它实际在高空飞行的路径长度尚未精确测算。

但从弹体短短一个时辰便落地的情况来看,飞行高度大概率不会超过三百里,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