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火箭试射,推进猜想(四)(1 / 2)
在他们看来,经这么一番调整,大明未来一千年的功勋臣属都能得以配葬圣陵,既彰显皇恩浩荡,又能凝聚人心,堪称利国利民的良策,圣皇定然会点头应允。
杨邦庆、杨汝常、叶震春与江任泉四人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暗地里把该说的道理、该辩的依据都在心里过了百遍,精心攒了一肚子说辞——
满心以为要费一番唇舌、摆尽典籍考据,才能说服圣皇应允改图。
谁知他们刚小心翼翼地跪在御前,颤巍巍提出更改功勋台设计的意见,朱有建听完只略一沉吟,指尖摩挲着御案上的旧图纸,便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颔首同意了:
“准了,就按你们的八面塔形制来。”
这突如其来的顺遂,反倒让四人满肚子的话都憋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活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半点用武之地都没有,脸上的紧张还没褪去,就硬生生僵成了错愕。
朱有建其实早有扩充功勋台的想法,可他绞尽脑汁,也只想到以金字塔为参照,层层堆叠墓穴,实在想不出更高效的扩容方式——
他打心底觉得十五万穴位远远不够用。
整个崇祯朝的有功之臣数不胜数:
文臣辅政定国安邦,武将戍边血染沙场,工匠造器革新百业,医者救民妙手回春,他们为大明、为汉族鞠躬尽瘁,绝非一座牌坊、几句褒奖就能报答,配葬功勋台、与圣陵同辉,才是最应得的荣耀。
更何况,研究院的发明家、各工坊的能工巧匠,乃至皇宫里兢兢业业的太监宫女,日后都会凭实打实的功绩累积功勋积分;
快应队还会有二代、三代战士源源不断涌现,功勋者只会越来越多;
宫里的内侍也会有新人补充轮换,这些人皆是他这一朝的有功之辈,理应归葬皇陵,共享这份无上荣耀。
他万万没想到,堪舆师们竟想出了八面塔的精妙设计——
层层嵌套、面面有穴,每个塔身都能最大化利用空间,扩容效率直接翻倍,这下再也不愁穴位不够用了。
朱有建暗自思忖,自己尚且年轻,身子骨硬朗得很,再活四十年并非难事,不信这四十年还建不成功勋台,定能让所有为大明付出的有功者都得偿所愿,名留青史。
其实他纯属瞎操心——
如今的工程早已不是过去纯靠人力肩扛手刨的老路子。
大明研究院的科技日新月异,大型天门吊已有半数实现电力驱动,吊起重达千斤的构件也稳如磐石,纹丝不动;
大型工程车装上了专用轨线,穿梭往来如履平地,运输效率直接翻倍;
开山劈石有蓄塘队炸山开渠的成熟经验,再搭配坚不可摧的混凝泥与钢架结构,建塔筑台竟如搭积木般顺畅高效。
真正需要多费心的,顶多是碑刻雕塑这类精细活计;
况且真要是赶工期,大可以用掺了杂钢纤维的特制玻璃替代石材制作雕塑,不仅成型更快、成本更低,还比石制品更结实耐候,任凭风霜雨雪侵蚀也毫发无损,经久耐用。
功勋台建设工地外围,足足设有三道固若金汤的防线,错落分布着四百八十座棱堡,像繁星拱月般将周边八百里区域尽数纳入防护范围。
这些棱堡不以屯居为目的,是纯粹的攻防一体战斗堡垒——
虽体量小巧如哨卡,军事性能却极为出众:
城墙厚实坚硬、射孔密布如蜂窝,还配备了小型火炮与连发弩,仅需二十名战士便可驻守运作,依托交叉火力,足以抵挡千军万马的轮番冲击。
这里既是圣皇未来的陵墓所在地,又是功勋臣属配葬的核心圣地,意义非凡。
即便不发俸禄,也会有无数人挤破头争相戍守——
毕竟自家先祖就配葬于此,守护这片风水宝地,便是守护家族世代相传的至高荣耀,于子孙后代来说同样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