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初评现场辨真章 灵泉暗契古嫁衣(1 / 3)

加入书签

一九八三年四月的县城文化馆,青砖灰瓦下挤满了人——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创业大赛”

初评正在这里举行。

院子里的老梧桐刚抽新叶,树荫下摆着十几张木桌,各乡的创业者们捧着样品来回穿梭,搪瓷缸碰撞的脆响、讨论项目的声音混着风里的槐花香,闹得像赶集。

姜芸站在合作社的展位前,正帮周小芳调整展架上的儿童卡。

淡粉色的丝线绣成的小兔子趴在卡上,黑眼珠用的是细如丝的盘金绣,摸上去软乎乎的;旁边的文创钱包上,“荷塘月色”

的纹样缩成了巴掌大,却还能看清荷叶脉络里的虚实乱针绣——这些都是她们熬了三个通宵赶出来的样品,连装样品的木盒,都是周建军用边角料打磨的,刻着“芸香合作社”

五个小字。

“姜芸姐,你看那边!”

张桂兰突然扯了扯她的袖子,眼神往评委席瞟。

姜芸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县文化馆的李老正和一位穿中山装的干部说话,手里拿着的文件夹上,赫然印着“省博物馆”

的字样。

她心里一动——之前李老邀请她修复清代“凤穿牡丹”

嫁衣时,提过会关注合作社的展,看来这次担任评委,不只是考察创业项目那么简单。

果然,没过多久,李老就带着中山装干部走了过来。

他没先看展架上的样品,反而蹲下身,拿起一个熊猫卡,指尖轻轻拂过熊猫耳朵上的丝线:“这丝线的光泽和韧性,比上次你修复古绣时用的,还要好几分?”

姜芸心里咯噔一下——李老果然是冲着她的技艺来的。

她笑着点头,没提灵泉,只说是“按母亲留下的法子,用草木染的汁液多泡了两天,再用温水反复漂洗”

:“李老您也知道,做给孩子用的东西,不仅要好看,还得结实、安全,这丝线多处理几遍,就不容易勾丝了。”

“说得好。”

中山装干部接过卡,对着光看了看,“我是省文旅局的老郑,之前听李老说,你能修复民国古绣,还能把苏绣做成文创,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现在很多非遗手艺传不下去,就是因为守着老规矩不肯变,你倒是敢想敢做。”

李老这时才拿出文件夹,从里面抽出一张黑白照片,递到姜芸面前:“你看看这个。”

照片上是一件叠得整齐的嫁衣,领口和袖口绣着凤凰,凤凰的尾羽用的是极细的盘金绣,和她母亲的“百鸟朝凤”

嫁衣竟有七分相似。

“这就是省博馆藏的清代‘凤穿牡丹’嫁衣,比你母亲的那件早了近百年,针法更复杂,破损也更严重——我这次来当评委,一是考察合作社的产业化能力,二是想看看你对苏绣创新的理解,要是你能在大赛里拿出好成绩,我就正式向馆里申请,让你负责修复这件嫁衣。”

姜芸捏着照片的指尖微微烫。

母亲的嫁衣是她重生后守护的第一个念想,如今能修复一件更古老的同源嫁衣,不仅是对非遗的守护,更是对母亲的告慰。

她刚想说话,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冷笑:“李老,您这话可不对吧?苏绣的根在传统,把好好的嫁衣纹样缩成卡,把古绣针法用在钱包上,这哪是创新?分明是不伦不类!”

回头一看,正是县国营刺绣厂的王厂长。

他手里捧着一个锦盒,里面放着一幅《百鸟图》绣品,针脚倒是工整,可配色老气,纹样也没什么新意。

“我们国营厂做的才是正宗苏绣,上个月给地区招待所供货,一尺布能卖十五块!

姜芸这合作社,说白了就是小打小闹,拿些糊弄孩子的玩意儿,也配和我们比?”

这话一出,周围的创业者都围了过来。

张桂兰立刻站出来,指着展架上的样品:“王厂长,话可不能这么说!

我们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