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初评现场辨真章 灵泉暗契古嫁衣(2 / 3)

加入书签

卡卖五块钱一个,昨天在县城百货商店试卖,一上午就卖了三十多个;我们的绣娘大多是农村妇女,之前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现在靠做绣品,每月能赚二十多块——这怎么能是小打小闹?”

姜芸没急着反驳,而是拿起王厂长的《百鸟图》,指了指图中的孔雀:“王厂长,您这孔雀的尾羽用的是平针绣,虽然工整,但少了点灵气。

要是用打籽绣做羽尖,再用虚实乱针绣过渡颜色,孔雀看起来会更立体。

您说我不正宗,可清代的苏绣匠人,也会根据绣品的用途调整针法——做嫁衣要繁复,做日用品要简洁,这不是不伦不类,是因地制宜。”

她顿了顿,又拿起一个儿童卡:“现在的孩子不爱穿带绣品的衣服,可要是把苏绣绣在卡、书包上,他们就喜欢了。

等他们长大了,想起小时候戴过苏绣卡,说不定就会想了解苏绣——这才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吗?”

老郑听完,忍不住点头:“说得好!

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落灰的,是要走进生活的。

姜芸这个思路,比单纯守着传统更有价值。”

李老也附和:“我修复古绣,是为了留住过去;你做文创,是为了延续未来,两者缺一不可。”

王厂长脸色涨得通红,狠狠瞪了姜芸一眼,抱着锦盒走了。

周围的创业者纷纷围过来,有的问文创怎么设计,有的想订合作社的绣品,展位前一下子热闹起来。

姜芸正忙着给大家介绍,突然感觉有人在扯她的衣角——是周小芳,她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灰色外套的男人,小声说:“姜芸姐,那个人一直在拍我们的样品,还摸了摸您放在桌上的丝线。”

姜芸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灰色外套男人正把相机揣进怀里,转身想走。

她心里一紧——那人的袖口,隐约露出一点和山田相似的东洋丝绸纹样。

看来陈嘉豪没放弃,还把东洋的人引到了初评现场。

她没声张,只让张桂兰盯着展位,自己悄悄跟了上去,直到看着男人上了一辆黑色小轿车,车牌号的前两位是“沪a”

——和陈嘉豪上次来村里开的车,是同一个地区的。

等姜芸回到展位,初评已经快结束了。

老郑当场宣布,芸香合作社顺利进入复赛,还特意叮嘱:“复赛要带更完整的产业链规划,比如原料怎么供应、绣娘怎么培训,你们要是需要政策支持,随时找我。”

李老则把那张清代嫁衣的照片留给她:“你先研究研究,要是有修复思路,下次见面咱们再细聊。”

回到村里时,天已经黑了。

姜芸把照片放在绣房的桌上,又从空间里取出一小捆丝线——这是她白天特意留的,准备用来赶制复赛样品。

她刚把丝线放进灵泉里浸泡,就听见“啪嗒”

一声,桌上的嫁衣照片被风吹进了灵泉里。

她慌忙伸手去捞,却愣住了——灵泉的水突然泛起淡淡的金光,之前几乎要熄灭的光芒,竟亮了几分。

更奇怪的是,照片上嫁衣的盘金绣纹样,和灵泉里的金光隐隐呼应,像是在共鸣。

她捞起照片,擦干水,再看灵泉时,金光又暗了下去,但比之前明显有了生气。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竟现早上新增的那根白,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姜芸坐在绣房里,握着那张照片,心里满是疑惑。

灵泉之前只有修复古绣、传艺时才会有反应,怎么会对清代嫁衣的照片有反应?难道这件嫁衣,和灵泉、和苏婉清的日记,还有更深的关联?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灵泉旁的木盒上——那是苏婉清留下的绣针盒,盒盖的“民国三十八年”

字样,在月光下格外清晰。

姜芸突然想起日记里的一句话:“凤穿牡丹,百鸟朝凤,本是同根生,共护一针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