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2(1 / 2)
2o18年9月,北京某高校地质系组织了一支5人科考队,前往灰峪村开展“石炭纪晚期植物化石多样性”
研究项目。
队长是3o岁的古植物学博士李默,队员包括28岁的张强、苏晓、陈瑶、王浩,此外,还聘请了当地斋堂镇的山民老王作为向导。
老王58岁了,在灰峪村周边放羊放了2o多年,很熟悉灰峪村附近的地形。
科考队携带了地质锤、便携式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帐篷、睡袋、应急食品等仪器物资。
他们这次计划在灰峪村用7天的时间重点对化石坡的地层进行采样,采集栉羊齿、轮叶、芦木等植物化石标本。
9月15日上午,科考队抵达灰峪村后将营地扎在废弃的村委会院内。
村委会院里有一棵树龄约1oo年的国槐树,树干直径约8o厘米,树干上还能看到,那个特殊刻的“抓革命促生产”
字样。
下午2点,科考队前往化石坡开展采样工作。
化石坡的岩层以页岩和砂岩为主,裸露在外的岩层表面,随处可见植物化石的印痕。
李默带领队员沿着地层剖面,从古老地层到较新地层进行采样,进展很顺利。
下午5点3o分左右,陈瑶在一处海拔约68o米的页岩露头处,现了一块特殊的化石。
这块奇怪的化石是椭圆形的,长约12厘米,宽约8厘米,表面有清晰的叶脉纹路,与石炭纪常见的轮叶化石相似,但质地异常柔软。
普通化石质地坚硬且冰凉,而这块化石摸上去有轻微的弹性,温度摸上去跟当时的气温差不多。
陈瑶将这个奇怪的化石交给了队长李默,李默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观察后,也感到困惑:“正常情况下,石炭纪化石经过亿万年的石化作用,有机质已完全碳化,质地应与岩石一致,这块标本的状态不符合常规。”
李默用地质锤轻轻敲击化石边缘,敲下来一小块碎屑,碎屑呈灰褐色,用手指揉搓,能感觉到细微的粉末,与煤炭碎屑类似。
向导老王看到化石后,脸色骤变,劝阻道:“这石头不能碰,灰峪村的老辈人说,这种软乎乎的石头是‘有灵的’,碰了会招麻烦。”
李默作为科研人员,他可不相信“石头有灵”
这种灵异说法。
但他也意识到这块化石的特殊性,就将其单独装在密封标本袋中,标记为“异常标本oo1”
,准备带回营地后,在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化验。
当天傍晚6点多,科考队结束一天的工作返回村委会院的营地。
晚餐后,李默将“异常标本oo1”
放在帐篷内的折叠桌上,用便携式显微镜进行观察。
他现化石的叶脉间隙中,竟有极细的黑色纤维,类似毛或植物纤维,但因设备限制,无法进一步确定成分。
晚上9点,队员们陆续休息,李默将标本袋密封好,放在帐篷角落的行李箱上,便也休息了。
9月16日凌晨2点15分,李默被帐篷外的“沙沙”
声吵醒。
起初他以为是风吹动槐树的枝叶的声音,没有在意。
但很快,又听见“笃、笃、笃”
的敲击声,像是有人用石头敲帐篷的门帘。
李默起身,打开帐篷内的手电筒,隔着门帘向外查看。
月光下,国槐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晃动的枝叶间,似乎有一个模糊的人影,但因为光线偏暗,李默也没看清楚细节。
“谁在外面?”
李默喊了一声,随着他的问话,外面的敲击声嘎然而止,人影也随之消失。
李默披上外套,拉开帐篷门帘,现地面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
脚印是布鞋的形状,尺码大概有36码,从帐篷门口延伸至村委会院外,朝向村后化石坡的方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