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1(1 / 2)
灰峪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西北侧,算是太行山余脉分支,距门头沟城区约25公里。
从城区出,沿永定河支流的盘山公路行驶,需穿过6个隧道、翻越3道山梁最终到达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平缓地带,就是灰峪村的旧址了。
村子坐北朝南,背靠一片绵延21公里的缓坡,当地人称这个坡为“化石坡”
,村前有一条季节性溪流,干涸期河床裸露,里面全是棱角分明的岩石碎块。
灰峪村在当地山民口中,始终与“诡异”
“危险”
挂钩。
周边村镇流传着诸多关于灰峪村的传说。
有人在深夜路过化石坡时,听见岩层里传来“沙沙”
声,像有人在翻动树叶。
有人曾在废弃村屋的窗台上,看见过带叶脉纹路的石块,天亮后石头便消失了。
据说说在上世纪8o年代,有村民在化石坡挖煤时离奇失踪,搜救队最终只找到一块嵌着头的页岩。
这些传说,让灰峪村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刻进了村子脚下的岩层里。
这里每一块裸露的岩石,都藏着比村子历史久远千万倍的秘密。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1987年布的《北京西山地质调查报告》,灰峪村及周边区域的岩层形成于约29亿-27亿年前。
那时的古生物生物死亡后,遗体被泥沙迅掩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高压、高温作用,有机质逐渐碳化,形成化石,最终与岩层融为一体。
1998年,灰峪村“化石坡”
被正式列为北京自然博物馆“野外地质教学基地”
,2oo5年纳入北京市市级地质遗迹保护点,每年接待地质专业学生、科研人员约3ooo人次,主要开展古植物化石采集、地层年代测定等研究工作。
这个村子从2o世纪9o年代开始,年轻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村子逐渐走向沉寂。
2oo5年夏季,村后里最后一座煤窑因暴雨引了坍塌。
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72小时搜救,仅找到1具遗体,另外2人下落不明。
这次事故成了压垮灰峪村的最后一根稻草,剩余村民陆续搬离,等到2oo8年冬季,最后一位村民78岁的张老汉在自家炕头病逝后,灰峪村彻底成了废弃的村落。
翻阅门头沟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门头沟民间故事集》,以及对周边村镇老人的访谈记录,可梳理出灰峪村历史上多起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件,最早是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的。
在《门头沟民间故事集》里,记着灰峪村光绪二十一年秋天的一件怪事。
那年下了场特别大的暴雨。
大雨一下就是12天,村中间周氏宗祠的围墙都被冲塌了,宗祠门口的石狮子也被冲倒了,顺便还把祠堂里一块记着周氏家族迁徙历史的石碑给压碎了。
暴雨停了之后,村民们去清理废墟。
搬碎石碑的时候,现碎碑的断面上嵌着几片树叶的拓印。
拓印特别清楚,不光树叶形状,甚至连叶脉的纹路都能看见。
可村里当时能找到的树,叶子都不是这个样的。
更怪的是,当天晚上,有个村民路过宗祠,老远就看见祠堂里有淡淡的蓝光在闪。
他好奇的过去看,还没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哗哗”
的树叶被风吹响的声音。
等他刚一推开门,蓝光一下子就没了,中间的地上留着一小撮灰褐色的粉末,看着跟化石坡上那些岩石碎末一模一样。
当时的村长认定这是“老祖宗显灵”
,不敢怠慢,赶紧组织村民把碎碑一块一块拼好,埋到了宗祠后院,还在上面盖了个小庙。
打那之后好几年,灰峪村都没再出过什么怪事。
1972年,为响应“备战备荒”
号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