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三国9(1 / 3)

加入书签

木骨墨魂

人物表

-胡昭:字孔明,青年书生,痴迷书法却陷入瓶颈,性格执拗略带急躁

-老班头:宫束班工艺门掌事,年近六旬,手艺人出身,沉稳通透,善从器物悟道理

-阿木:宫束班木工,二十余岁,憨厚耿直,擅长木料刨削

-阿墨:宫束班漆工,与阿木同龄,心思细腻,精通墨色调配

-店家:山间酒肆主人,五十余岁,熟知当地传闻

第一幕:迷途山间遇匠人

【时间】建安十三年初秋,午后

【地点】颍川南部熊耳山山道,旁有溪流,林深叶茂

(幕启:胡昭身着青布长衫,背负书箧,手持一支秃笔,面带愁容踽踽独行。

行至溪边,俯身蘸水在青石上写字,写至“永”

字捺笔,频频摇头,将笔扔在石上,长叹一声。

胡昭:(捶打石面)练了三载,这“永字八法”

仍不得精髓!

笔画僵直如枯木,无半分灵动之气,纵有满腔丘壑,又如何落笔传情?

(远处传来锯木声与谈笑声。

胡昭抬头望去,见山道拐角处有三人正围着一堆木料忙碌,遂起身踱步上前。

(老班头手持墨斗,正在木料上弹线;阿木肩扛长锯,汗水浸湿短衫;阿墨蹲在一旁,用小碗调兑漆料,三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阿木:(擦汗)班头,这榉木纹理紧实,锯起来倒费些力气,不过做门楣准结实。

老班头:(手指木料纹路)你看这木纹,斜向走势,锯子得顺着肌理偏半寸,不然木料容易劈裂。

做手艺和做人一样,得懂变通,不能硬来。

阿墨:(递过调好的漆料)班头,您要的赭石漆调好了,加了些松烟,干了之后颜色更沉,配木门正合适。

老班头:(用竹签蘸漆,在木板上画了道弧线)漆料浓淡要随木料吸油性调整,就像写字用墨,纸糙则墨润,纸细则墨干,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

(胡昭听到“写字用墨”

,脚步顿住,上前拱手。

胡昭:在下胡昭,自颍川来,迷路于此,听闻诸位谈及笔墨,斗胆叨扰。

老班头:(回头见胡昭面带书卷气,还礼笑道)原来是读书人,我们是宫束班的手艺人,要去山那边村落做几扇工艺门,在此歇脚备料。

我姓陈,大伙叫我老班头。

这两位是阿木、阿墨。

阿木:(咧嘴笑)先生是读书人,定是会写字的!

我们做门常要画纹样,阿墨的漆画还算像样,我就只会画直线。

胡昭:(苦笑)惭愧,我虽习字多年,却连笔画都写不顺畅,方才听班头说“墨随纸变”

,倒让我想起自己练字时,总用同一种纸、同一种墨,不知变通。

老班头:(指了指身旁的木门框架)先生若不嫌弃,不如与我们一同去前面酒肆歇脚,正好我们也得等木料阴干。

您说写字的事,或许我们这些做手艺的,能说些粗浅见解。

第二幕:酒肆论艺悟笔法

【时间】同日傍晚

【地点】山间酒肆雅间,窗外见竹,桌上摆着两碟小菜、一壶米酒,墙角立着半扇未完工的工艺门,门楣上已刻出云纹轮廓

(四人围坐桌前,老班头给胡昭斟酒,阿木拿着一块刨好的木片把玩,阿墨则用毛笔蘸水在门坯上勾勒纹样。

老班头:(举杯)先生莫嫌酒淡,这是山民自酿的米酒,解乏正好。

您说笔画僵直,我倒想问问,您握笔时,手是不是绷得太紧?

胡昭:(点头)我总怕笔杆晃动,握得极紧,写不了几个字,手腕就酸了。

(老班头放下酒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