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唐《绣艺1》(1 / 2)

加入书签

金线遗唐

剧本类型

古装 / 工艺传承

核心设定

唐开元十七年,长安城外“忘机驿”,曾为宫廷造办处“宫束班”的六位工匠(人称“憨货六子”)因厌倦官场规矩,携蹙金绣技艺隐居于此。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变通,却凭一身手艺,在与村民的相处中,让这门皇家技艺走出宫墙,融入市井烟火。

第一幕:忘机驿的晨光

时间:卯时(清晨6点)

地点:忘机驿庭院 / 六子卧房

人物:

- 老木(50岁,宫束班原掌事,话少手稳,总揣着半块绣坏的皇家绢帕)

- 小石头(22岁,老木徒弟,力气大却怕针扎手,总把金线绕成“乱麻团”)

- 瘦马(35岁,原宫廷绣线监工,爱较真,见不得金线有半分杂质)

- 胖妞(30岁,唯一女匠,擅配色,总把绣线筐摆得像“春日花园”)

- 阿柴(28岁,懂木料,专做绣绷,总把方形绣绷做成“歪瓜裂枣”)

- 小豆子(19岁,最小的徒弟,眼尖手快,却爱偷拿绣线编小玩意儿)

【开场】

(镜头从晨雾中的忘机驿掠过:土坯墙围着半亩菜园,院角搭着茅草棚,棚下摆着四张歪扭的木桌,桌上散落着金线轴、绢帕、绣针——最显眼的是老木桌上那只紫檀木绣绷,绷着块只绣了半朵宝相花的紫红罗绢,金线在晨光里闪着冷光。)

(小石头揉着眼睛从西厢房跑出来,左脚的布鞋还踩着右脚的鞋跟,手里攥着个缠满金线的线轴,一屁股坐在老木对面。)

小石头:(打哈欠)师父,今日还练“钉线”啊?昨儿个我把金线钉在绢帕上,您说我钉的像“狗啃的连珠纹”,可我看村里王婶绣的帕子,不也这样嘛?

(老木没抬头,指尖捏着根细如发丝的金线,另一只手举着绣针——针尾缠着半圈红绳,是胖妞怕他扎手特意缠的。他把金线穿过针眼,手腕轻轻一扬,金线在绢帕上“啪”地贴成一道弧线,再用针斜着一挑,金线便固定在绢上,留着细细的“皱纹”。)

老木:(声音沙哑,像磨过砂纸)宫束班的蹙金绣,金线要捻到“掐不断、拉不松”,钉线要“隔三丝、压半寸”——王婶那是绣帕子,咱这是……(顿了顿,摸了摸怀里的绢帕)是能让百姓也穿得暖、看得美的手艺。

(瘦马端着个木盆从东厢房出来,盆里摆着十多轴金线,每轴都用红纸标着“直径0.06毫米”“赤金掺紫铜”。他蹲在桌前,拿起一轴金线对着晨光看,突然“啧”了一声。)

瘦马:(皱着眉)阿柴!你昨儿个磨的金线又掺了杂质!你看这线芯,有根木刺没挑干净,要是绣在绢上,扎破了手怎么办?

(阿柴扛着个新绣绷从柴房跑出来,绣绷是方形的,却歪着个角,他挠着头把绣绷放在桌上,指节还沾着木屑。)

阿柴:(憨笑)瘦马哥,我昨儿个磨到子时,眼睛都花了……再说,村里张大娘说,歪点的绣绷握着顺手,她绣鞋底都用歪木托呢!

(胖妞端着个竹筐走来,筐里分着红、黄、蓝、绿的绣线,她把筐往桌上一放,伸手就把小石头手里的“乱麻团”抢过来,指尖翻飞间,金线就重新绕回了轴上。)

胖妞:小石头,跟你说多少回了,金线要“顺茬绕”,你倒好,每次都把它绕成“麻绳”——再这样,我把你绣针收了,让你去帮阿柴劈木头!

(小豆子从院门外跑进来,手里攥着个用金线编的小蝴蝶,看见老木,赶紧把蝴蝶藏在身后。)

小豆子:(小声)师父,我……我刚去村口买豆浆,看见李家小妹哭了,就编了个蝴蝶哄她……

(老木抬头,看了眼小豆子藏在身后的手,嘴角难得弯了弯。他把自己的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