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人间烟火慰风霜(2 / 4)

加入书签

“我每次回来,都要带几瓶回去。”

店主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柜台后看书。

见有客人来,他抬起头,笑容温和。

桂姨用本地话跟他打招呼,说明陆奶奶是从上海回来的。

“哦?上海回来的老乡亲?难得,难得!”

陈老先生放下书,热情地走出来,“尝尝我的酱油?”

他拿出一个小碟,从一个大瓮里舀出少许酱油。

那酱油色泽红褐透亮,粘稠挂壁,香气复杂而沉稳,既有豆豉的醇厚,又带着一丝焦糖般的甜香。

陆奶奶用指尖沾了一点,放入口中。

一股咸鲜醇厚、层次丰富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远比市里买的瓶装酱油味道来得深沉、悠长。

“好酱油。”

陆奶奶由衷赞道。

陈老先生很是高兴,话也多了起来:“我家这酱油坊,传了四代了。

还是用最老的法子,选本地的黄豆,经过蒸煮、制曲、酵、日晒……全靠时间和阳光说话。

现在年轻人嫌麻烦,都去买流水线上生产的,我这生意,也就是做些老街坊和老饕客的。”

他指着院子里那些沐浴在阳光下的巨大陶瓮,语气里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骄傲:“这些东西,快得很。

但我觉得,有些味道,快了就没了。

就像我们茅台镇的酒,为什么好?不也是因为守住了‘慢’的功夫吗?”

陆奶奶静静地听着,看着眼前这位坚守着传统技艺的老人,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另一种形式的“根”

酒是茅台镇最耀眼的名片,但这深巷中的酱油,这市集上的黄粑,乃至桂姨熟练挑选的那些普通蔬菜,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更真实、更富生命力的肌理。

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容器。

她让桂姨买了好几瓶酱油,又选了几罐本地特色的豆豉和糟辣椒。

她要把这些“慢”

出来的味道,带回上海,让那份故乡的烟火气,能在异乡的厨房里,延续得更久一些。

三、午后茶馆里的光阴故事

从市场满载而归,午饭后,陆奶奶有些倦意,小憩片刻。

下午,她提出想去普通的本地人常去的茶馆坐坐,而不是游客聚集的茶舍。

桂姨想了想,带他们来到河街背后一条老街上的一家茶馆。

茶馆门脸简陋,里面摆着十几张方桌和长条凳,坐满了大多是头花白的本地老人。

他们或喝茶,或下棋,或打着长牌,或只是眯着眼打盹,用本地话高声聊着天,空气里弥漫着廉价茶叶的涩香和叶子烟的呛人味道。

这里的时间,流淌得格外缓慢。

三人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老人们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桂姨用本地话解释了几句,说是从上海回来的老人家,想来看看。

一位穿着旧中山装、看起来是茶馆常客的老人,主动挪了挪位置,热情地招呼陆奶奶:“老姐姐,这边坐!

上海回来的?那可是大城市哦!”

陆奶奶笑着坐下,刘金赶紧点了三杯本地最常见的绿茶。

“老姐姐,出去多少年喽?”

中山装老人问。

“六十多年了。”

陆奶奶回答。

“哦呦!

那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咯!”

旁边一位戴着毡帽的老人插话,语气里带着感慨,“还能找得到家不?”

陆奶奶环顾这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轻声道:“家……有点认不得了。

但这味儿,这话音,还认得。”

一句话,拉近了距离。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他们谈论着镇子的变迁,哪条老街拆了,哪座桥修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