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侗族大歌(1 / 3)
在茅台镇的第五天,一种奇异的预感在陆奶奶心中萦绕。
前四日的行程,像一幅精心晕染的水墨,将故乡的形、色、香、味徐徐铺展在她眼前。
然而,她总觉得,还缺了最关键的一笔——那能叩响她心扉,让她与这片土地血脉彻底共振的声音。
清晨,她依旧在赤水河的薄雾和酒香中醒来,却并未急着起身。
窗外隐约传来某种悠扬的、不同于往日市井嘈杂的乐声,似吟似唱,穿透晨霭,让她心头莫名一颤。
“桂妹,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她问正在准备早餐的桂姨。
桂姨侧耳听了听,恍然道:“哦,像是侗族大歌!
奶奶,我想起来了,镇上新搞了个‘民族非遗文化周’,就在1915广场那边,这几天都有表演,是请了黔东南那边好几个寨子的歌队、舞队过来的!”
侗族大歌……陆奶奶的心跳漏了一拍。
这个词,像一把尘封的钥匙,瞬间开启了她记忆深处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
她年轻时援疆,后来又到上海,接触的多是北方官话与吴侬软语,这黔地深山里的天籁,早已模糊。
但此刻,这隐约的、多声部的、无伴奏的合唱,却带着一种原始的、穿透灵魂的力量,唤起了她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悸动。
“我们去看看。”
陆奶奶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然。
一、歌海寻根:侗族大歌的灵魂震颤
1915广场上,早已搭起了舞台,围满了游客与本地居民。
舞台背景是巨大的、展现侗寨鼓楼与风雨桥的画卷。
此刻,台上正是一队来自黎平的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他们身着靛蓝色的土布盛装,银饰在晨光下闪闪光。
没有乐器,没有指挥。
只见歌师一个起音,高低起伏、交织叠嶂的歌声便如山泉般自然流淌出来。
那声音,模仿着鸟叫虫鸣,模仿着溪流潺潺,时而高亢入云,时而低沉婉转,多个声部和谐共鸣,构筑起一个无比丰富、立体的声音世界。
那是来自大山的声音,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生活与自然最本真的和鸣。
陆奶奶被刘金和桂姨护着,站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
她不再需要挤到最前面,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声音,比画面更能穿透壁垒。
这歌声,不像她教了半辈子、精致规整的二胡曲调,它粗糙、野性,却充满了生命最原初的活力与真诚。
它不像舞台上表演的音乐,更像是一场祭祀,一场与天地祖先的对话。
在这奇妙的歌声里,她仿佛看到了更加久远的贵州——那不是酒业巨镇,不是红色圣地,而是一片被群山环抱、万物有灵的秘境。
生息于此的各族先民,用这样的歌声,传递情感,记录历史,祭祀神灵,凝聚族群。
这歌声,是比茅台酒更古老、更深沉的贵州魂。
一滴温热的泪,毫无征兆地从她眼角滑落。
她想起了年轻时在新疆,茫茫戈壁上,偶尔听到维族老人弹唱苍凉的木卡姆,那时她感到的是文化的隔阂与思乡的愁绪。
而此刻,在这故乡的土地上,听着这同样古老、同样源于民间的歌唱,她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文化意义上的“归位”
。
她的根,不仅仅扎在茅台镇的酒香里,更深植于这黔贵大地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奶奶,您怎么了?”
刘金注意到她的异常,低声问。
陆奶奶缓缓睁开眼,望着台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年轻歌者,轻声道:“没什么……只是好像,听到我太奶奶那辈人……在唱歌。”
桂姨紧紧握住陆奶奶的手,眼眶也红了。
她懂得,这不是伤悲,是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