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侗族大歌(2 / 3)

加入书签

种比找到老井、喝到老酒更深刻、更震撼的认祖归宗。

二、银饰叮当与傩戏神韵:非遗的活态传承

侗族大歌之后,是苗族姑娘们的踩鼓舞。

她们身上的银饰随着舞步“唰唰”

作响,如同山涧溪流冲击着卵石,清脆而富有韵律。

那满身繁复精美的银饰,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一个迁徙民族将历史与文化、财富与信仰穿戴在身的无言史诗。

陆奶奶看着,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女人们世代相传的巧手与慧心,看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最直白、最热烈的向往。

随后上台的,是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的傩戏。

戴着粗犷木质面具的舞者,动作原始而充满力量,伴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着驱邪纳吉的仪式。

那狰狞或慈祥的面具,那古朴诡异的舞步,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

台下年轻的游客们看得新奇,甚至有些嬉笑。

但陆奶奶却看得无比专注。

她从那充满原始张力的表演中,看到的是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安康的祈愿。

这不同于她所熟悉的、经过文人提炼的京剧、越剧,这是一种更接近土地、更接近生命本源的民间信仰与艺术形态。

她忽然想到,茅台酒的酿造,不也蕴含着类似的“仪式感”

吗?端午制曲,重阳下沙,顺应天时;祭拜酒神,恪守古法,带着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

这酒香背后,流淌的同样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血液。

歌、舞、银、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词汇,而是化为了眼前活生生的、可感可触的“中国记忆”

它们与茅台酒一样,都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独一无二的文明之花,共同构成了“贵州特色”

最深沉、最动人的内涵。

三、“遇见”

故人:照片墙前的凝望

表演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

陆奶奶却意犹未尽,在广场边的文化长廊慢慢走着,看着展示贵州各地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

忽然,她在了一组关于“三线建设”

的老照片前,脚步被钉住了。

那是一组黑白照片,记录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奔赴贵州深山,建设工厂、基地的火热场面。

照片上的人们,穿着朴素的工装,戴着安全帽,脸上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与艰苦奋斗的豪情。

陆奶奶的目光,死死锁定了其中一张照片。

那是在一个简陋的工地旁,一群年轻男女的合影。

他们肩并肩站着,笑容灿烂,背景是连绵的群山和正在兴建的厂房。

站在最右边,那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眼睛亮得像星星的姑娘,手里还拿着一把二胡!

陆奶奶的手颤抖起来,扶住了旁边的栏杆。

那姑娘的眉眼,那神态,那熟悉的二胡……虽然照片模糊,但她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她当年在新疆建设兵团文工团的战友,小谢!

谢婉莹!

她们曾一起在戈壁滩上为战友们演出,一起在煤油灯下分享思乡之情,一起憧憬着未来。

后来,她们各自随着家人的工作调动,失去了联系。

她只知道小谢后来好像随厂内迁,去了贵州,具体去了哪里,却无从知晓。

难道……她就在贵州的某个“三线”

厂矿?就在这片她刚刚重新认识的土地上,默默奉献了一生?

巨大的历史洪流与个体命运的奇妙交织,让陆奶奶感到一阵眩晕。

她援疆,小谢或许就来到了贵州。

她们那一代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时代的风吹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