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数字炼金术(1 / 2)
不行!这个配比绝对有问题!
研究院会议室里,崔明远罕见地拍了桌子。坐在他对面的李晶面不改色,只是轻轻推了推眼镜。
崔博士,这是我们用‘材料大脑’模拟了八千多种配比后筛选出的最优解。李晶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模拟显示,这种镧系元素掺杂的方案,氢离子迁移率能提升三倍。
纸上谈兵!崔明远气得脸色发红,你们搞算法的懂什么材料合成?镧系元素活性太高,在高温下会直接破坏晶格结构!这是材料学的基本常识!
会议桌上的气氛剑拔弩张。一边是以崔明远为首的材料学家,另一边是李晶带领的算法团队。两个团队的第一次正式碰撞,就迸出了火药味。
崔博士,林烨适时介入,既然各执一词,何不实际验证一下?
验证?崔明远指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图,用这种配比,不仅会浪费珍贵的实验原料,更可能损坏我们好不容易调试好的设备!
李晶打开笔记本电脑:我们可以先用小剂量试制。如果模拟准确,只需要原来十分之一的样品量就能验证效果。
你...崔明远还要反驳,被林烨用眼神制止了。
这样吧,林烨做出决断,李晶团队提供三种最有潜力的配比方案,崔博士团队各制备一克样品进行初步测试。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跨学科合作的重要尝试。
散会后,崔明远气冲冲地回到实验室。
简直是胡闹!他对王磊抱怨道,让一群写代码的来指导材料合成?他们连高温炉怎么开都不知道!
王磊小心翼翼地劝道:崔博士,也许可以试试?听说李晶博士的团队之前用AI算法优化过芯片设计,效果很不错...
芯片是芯片,材料是材料!崔明远没好气地说,材料合成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和直觉,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能替代的!
话虽这么说,但在林烨的坚持下,实验还是如期进行。
第一天,测试第一种配比。结果正如崔明远所料——样品在800度时就发生了严重的相分离,变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粉末。
看吧!崔明远几乎要说出我早就说过,但看到李晶团队年轻研究员们失落的表情,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第二天,测试第二种配比。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样品居然成功保持了结构稳定,虽然性能提升不明显,但至少证明这种配比是可行的。
巧合罢了。崔明远嘴上这么说,但眼神已经不那么坚定了。
第三天,测试最后一种配比。当电化学测试结果出来时,整个实验室都轰动了。
氢离子电导率...提升了280%!王磊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声音都在发抖,而且热稳定性比现有材料提高了50度!
崔明远一把抢过检测报告,反复核对着数据:这...这怎么可能...
李晶不知何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崔博士,现在可以谈谈合作了吗?
接下来的场景颇具戏剧性——刚才还针锋相对的两个团队,现在正挤在一起分析实验数据。
我们开发的‘材料大脑’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多物理场模拟器。李晶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它能够同时计算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电子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
等等,崔明远打断她,你是说,这个模型能预测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行为?
不仅如此,李晶调出一个模拟界面,它还能优化合成路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模拟找到最佳的开温速率,避免晶格缺陷的产生。
崔明远盯着屏幕上的模拟结果,眼神越来越亮:如果这个模型真的这么准确...那我们至少能省去一半的试错实验!
这正是我们合作的意义。林烨笑着说,材料专家提供领域知识,算法团队提供计算能力,这才是现代科研该有的样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