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2 / 2)

加入书签

实验室都在正常运转,唯独这个核心项目举步维艰。

成品率现在有多少?林烨问道。

如果以符合理论性能为标准,目前是零。崔明远的回答毫不留情,即使放宽到结构基本正确,成品率也不到5%。而且,我们至今还没能制备出尺寸超过1厘米的完整样品。

周伟忍不住插话:崔博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先降低标准?比如先从简单的二元体系开始,或者...

不行。崔明远斩钉截铁地打断,林总提出的这个材料体系之所以有希望突破,就在于其三元协同效应。简化体系就等于放弃了最大的优势。

林烨点点头:崔博士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降低目标。不过,他话锋一转,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画示意图:既然一次性合成完美晶体如此困难,我们能不能分步进行?先制备纳米级的前驱体,再通过电场辅助烧结来实现低温致密化?

崔明远眼睛微微一亮:你是说...先解决成相问题,再解决致密化问题?

没错,林烨继续画着工艺流程,这样可以把最苛刻的合成条件分解到不同阶段,降低每个环节的难度。而且纳米材料往往具有更好的烧结活性。

但是纳米前驱体的制备本身也是个难题...崔明远陷入思考。

我们可以尝试超声辅助水热法,林烨写下几个化学方程式,虽然效率低一些,但是对设备要求没那么高,更适合实验室阶段的工艺探索。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白板上很快布满了复杂的化学式和技术路线图。周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林烨在材料制备方面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

这个方法值得一试。崔明远最终点头,虽然会增加制备步骤,但确实可以规避目前遇到的一些关键难题。王磊!

年轻的博士立即推门进来:崔博士?

重新制定实验方案,崔明远指着白板,我们改用分步合成策略。你带一组人负责前驱体制备,重点优化水热反应的参数。我带另一组人研究电场辅助烧结的工艺窗口。

王磊明显振奋了许多,立即开始记录要点。

林烨补充道:设备方面有任何需求,直接向周总提。如果需要定制特殊装置,我们可以在星火智造自己的精密加工车间解决。

太好了!王磊兴奋地说,我们正好需要一台能够精确控制升温速率的小型烧结炉,市面上的产品都达不到要求。

把技术参数给周总,林烨对周伟点点头,这件事你来协调。

没问题。周伟立即应下。

送走林烨和周伟后,崔明远重新戴上护目镜,对研究团队说:都听到了?我们有了新的方向。现在不是灰心的时候,而是要把每次失败都当作进步的阶梯。

他环视着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我知道这段时间大家很辛苦,也很挫败。但我要告诉你们,材料研发就是这样,99%的时间都在面对失败。可只要那1%的成功到来,就足以改变世界。

研究员们的眼神重新燃起了斗志。

现在,我们分头行动。崔明远开始布置任务,王磊带一组人立即开始前驱体合成的预实验。小李负责联系原料供应商,寻找纯度更高的稀土氧化物。其他人跟我继续优化高温合成工艺,就算新路线可行,老方法也不能完全放弃。

实验室里重新忙碌起来。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他们又找到了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

崔明远走到窗前,看着林烨和周伟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这位年轻的创始人不仅有着超前的技术眼光,在具体的技术难题上也总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这让他对这次合作,又多了几分信心。

好了,他转身对团队说,让我们开始第十八次尝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