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 / 2)
星火尖端材料研究院三号合成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崔明远站在通风橱前,眉头紧锁,透过特制护目镜仔细观察着反应釜内的情况。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屏息凝神地围在四周,连大气都不敢喘。
温度曲线还是不对。崔明远的声音冷得像冰,1350度恒温阶段出现了±3度的波动。王磊,解释一下。
被点名的年轻博士脸色发白,紧张地翻看手中的实验记录:崔、崔博士,高温炉的控温系统我们已经校准过三次了,但每次升到1300度以上,总会有细微波动...
细微?崔明远猛地转身,眼神锐利如刀,在氢化物的合成中,2度的温差就足以让晶格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个道理还需要我重复吗?
王磊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这是他们尝试合成林烨提出的L-Y-7材料的第十七次实验。根据林烨提供的理论框架,这种稀土-氢-氧三元化合物被认为是实现高性能固态氢电解质的关键。理论计算显示,其氢离子电导率有望达到现有最好材料的十倍以上。
但理论终究是理论。
实验室角落的废弃物收集箱里,已经堆满了前十六次实验的失败样品——有的颜色不对,有的根本没能形成预期的晶体结构,还有一次甚至因为温度控制失误导致反应釜内衬受损,不得不停机检修了两天。
崔博士,助理研究员小李小心翼翼地开口,林总提供的这个材料体系,对合成条件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了。不仅需要超高纯度原料,还要在特定气氛保护下进行长达72小时的高温反应,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
所以呢?崔明远冷冷地打断他,就因为难,我们就不做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小李连忙解释。
崔明远摘下护目镜,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即便是他这样在材料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老将,也不得不承认林烨提出的这个材料体系确实极具挑战性。那些看似完美的理论预测,在实践中却要面对无数个难以控制的变量。
把这次的样品送去表征室,他吩咐道,我要在下午三点前看到xRd和SEm的完整数据。
是,崔博士。
研究员们如蒙大赦,立即开始收拾实验设备。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林烨和周伟走了进来。
怎么样,崔博士?林烨关切地问道,目光扫过实验台上尚未清理的反应装置。
崔明远示意助手们继续工作,自己则领着两人来到隔壁的办公室。他打开电脑,调出一系列数据和图像。
第17次尝试,又失败了。他直言不讳,你看这个xRd图谱,虽然主峰位置对了,但是半峰宽太大,说明结晶度不够。SEm图像也证实了这一点,晶粒尺寸分布太宽,存在大量晶界。
林烨仔细查看着数据,眉头微蹙:是前驱体混合不均匀导致的?
不止,崔明远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发现原料中的微量水分会显着影响成相过程。虽然已经在手套箱中操作,但想要完全杜绝水分的影响,需要把露点控制在零下80度以下,这已经超出了现有设备的极限。
周伟倒吸一口凉气:零下80度?这要求也太变态了。
更麻烦的是相变控制问题。崔明远又调出一张相图,你提出的这个材料在冷却过程中会经历三个相变点,每个相变都会引起体积变化。如果冷却速率控制不当,样品就会因为内应力而开裂。
他指着电脑上的照片,那是前几天的一次实验样品,表面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纹。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崔明远总结道,理论上完美的材料,在实际合成中面临着三大难题:原料纯度要求超出商业供应水平、合成条件接近现有设备极限、相变控制需要突破传统工艺。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窗外,研究院的其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