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光影公司修复技术专利——产业深耕的“科技壁垒”(1 / 2)
秋阳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颁证大厅的高窗,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折射出庄重而温暖的光。大厅内没有过多华丽装饰,墙面悬挂的红色绸带与“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专利颁证仪式”的横幅相得益彰,简洁却不失仪式感。光影电影公司的技术团队、老修复师代表,以及文旅部、相关高校的特邀嘉宾整齐就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颁证台,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自豪的气息。
当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手持烫金专利证书,缓步走向陆砚辞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证书封面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页清晰地标注着这项自主研发技术的专利编号与核心说明,这张薄薄的证书,背后是光影团队近一年的日夜攻坚,更是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陆砚辞双手接过证书,指尖轻抚过烫金字迹,心中百感交集。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技术负责人与满头白发的王爷爷,眼中满是欣慰。这项“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真正能让老胶片“复活”的利器。
不同于国外同类技术更侧重通用影像修复,光影团队的这项技术,针对中国老胶片的特性做了极致优化。早期中国胶片多采用本土生产的基底材料,长期存放后易出现霉变、银粒脱落、乳剂层开裂等问题,且很多红色经典、民国影片的色调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修复时既要去除损伤,又要保留这份独特质感。
“这项技术能将严重霉变、损坏胶片的修复效率提升三倍以上。”技术负责人在后续的技术分享中,对着大屏幕展示着修复前后的对比画面,“比如《铁血道钉》中受损严重的铁道行军片段,过去老修复师手工处理需要一周,现在通过AI智能识别霉斑、推算缺失画面,再结合老修复师的人工校准,两天就能完成,且修复效果更稳定。”
屏幕上,左侧是布满青黑霉斑、画面模糊的原始胶片片段,右侧是修复后的画面——铁道队员的身影清晰可辨,蒸汽火车的淡青色光泽、工人工装的粗糙纹理都完美还原,更难得的是,胶片特有的暖黄颗粒感丝毫未减。“我们的AI模型学习了十万帧以上的中国老胶片影像,能精准区分‘霉斑’与‘胶片颗粒’,不会像国外技术那样,为了画面干净而过度磨平颗粒,丢失时代质感。”技术负责人的话语中带着满满的自信。
现场播放的对比视频里,无论是民国武侠片的光影层次,还是红色经典的色调氛围,修复后的画面都精准复刻了原作的韵味,甚至在细节上弥补了当年拍摄设备的局限,让人物表情、场景细节更清晰,却无一丝违和感。一位高校影像专业的教授感慨道:“这项技术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既解决了老胶片的修复难题,又守住了文化的原汁原味,比国外技术更贴合中国老片的修复需求。”
就在业内普遍认为,光影公司会凭借这项技术构建起行业壁垒,抢占老胶片修复市场的核心资源时,陆砚辞却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随后的媒体问答环节,他平静地宣布:“我们将把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部分对外开放,免费提供给国内所有开设影视修复、数字影像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供他们用于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有记者立刻追问:“陆总,这项技术是贵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开放核心原理,难道不怕失去市场优势吗?”
陆砚辞笑着摇头,语气坚定:“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用来垄断的。现在国内从事老胶片修复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很多高校缺乏实操性强的技术案例,我们开放核心原理,就是希望更多学生能接触到前沿技术,结合理论深入研究,为行业培养更多新鲜血液。”他转头看向台下的老修复师们,“老手艺需要传承,新技术同样需要接力,只有人才多了,才能有更多老片子被拯救。”
不仅如此,他还透露,团队已主动与法国电影资料馆、意大利博洛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