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光影公司修复技术专利——产业深耕的“科技壁垒”(2 / 2)

加入书签

亚电影修复中心取得联系,寻求深度合作。这两家机构在全球老电影修复领域极具权威性,尤其擅长欧洲早期电影的修复技术。“我们希望能和他们共同研发一套适用于全球的‘老胶片修复技术标准’。”陆砚辞解释道,“不同国家的老胶片材质、拍摄风格不同,修复理念也有差异,比如欧洲艺术片更注重光影艺术保留,中国老片更侧重文化细节还原,制定统一标准,能让全球老电影修复有章可循,避免过度修复或修复不到位的问题。”

这个决定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要知道,技术标准的制定往往意味着掌握行业话语权,光影公司本可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主导标准,却选择与海外机构合作共建,这份格局让在场嘉宾纷纷赞叹。法国电影资料馆的驻华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光影公司的技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老胶片修复的实力,期待通过合作,让不同文明的影像遗产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面对外界的种种惊叹,陆砚辞在仪式后的专访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技术,不应该是垄断和制造壁垒的工具。”他端起桌上的清茶,语气平和却掷地有声,“我们当初研发这项技术,初衷就是为了拯救那些濒临损毁的老胶片,这些胶片不是某一家公司的私产,而是全行业、全民族的文化财富。”

他回忆起当初收购光影电影公司时,看到仓库里堆积的发霉胶片时的心痛。“那时我就想,就算我们修复得再快,仅凭一家公司的力量,也救不完所有老片。只有让更多机构、更多人掌握这项技术,形成良性的行业生态,才能让更多老片子重见天日。”

他进一步补充道:“行业就像一片森林,光影公司只是其中一棵树。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枝繁叶茂,而让周围的树木枯萎,最终这片森林也会失去生机。反过来,当整个行业生态好了,技术交流更频繁,人才储备更充足,我们自己也能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灵感,推动技术不断升级。只有里面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陆砚辞的决定很快收到了积极反馈。国内十几所高校第一时间发来合作意向,希望能将这项技术纳入教学课程,开设专项实训课程;北京电影学院更是提出共建“老胶片修复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修复项目中。海外方面,除了法国、意大利的机构,日本、韩国的影视修复团队也主动联系,希望加入技术标准的研讨。

王爷爷拿着技术原理手册,翻看着上面的内容,对身边的年轻学员说:“陆总做了件大好事啊。以前我们怕手艺传不下去,现在好了,新技术能教给更多年轻人,老片子就再也不怕没人修了。”年轻学员们也满脸激动,他们深知,开放的技术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修复师。

这场看似“吃亏”的决定,实则彰显了产业深耕的长远眼光。光影公司没有将技术当作独占的壁垒,而是化作了撬动整个老胶片修复行业发展的杠杆。当这项技术走进高校课堂,当国际间的修复标准逐步建立,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老胶片修复事业中,那些尘封在仓库里的老胶片,终将迎来更多“复活”的机会。而光影公司,也将在这场行业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企业价值的双赢,让科技的力量,为文化遗产的守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