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团队组建,广纳贤才(2 / 4)

加入书签

在哪都一样。”

第二位应聘者是被称为“医痴”的陈默,背着个牛皮药箱走进来时,鞋底的泥还带着山路的湿气,药箱上的铜锁擦得锃亮,锁扣上挂着个小小的红十字徽章。他打开箱子,玻璃药瓶在昏暗中闪着微光,里面装着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青霉素必须严格冷藏,链霉素要做皮试——这些1982年的规程,我闭着眼都能操作,当年在乡下卫生院,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当看到李思成拿出的医疗设备清单时,他突然冷笑一声,嘴角撇起,眼神里满是不屑:“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你这是要办卫生院,还是建疗养院?1982年的乡村哪有这些东西,孩子们在这就得过1982年的日子。”

祠堂外的打谷场上,王婶正教几个孩子辨认草药,孩子们蹲在地上,小手指着不同的植物,叽叽喳喳地问着。“这是马齿苋,治拉肚子的良药,夏天吃还能清热解毒。”她的声音混着蝉鸣飘进来,清脆悦耳。陈默猛地站起,药箱的锁扣撞到条案,发出清脆的响声,他走到门口,看着外面的场景,眼神柔和了许多:“你们用现代化设备,却让孩子学认草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李思成指着墙上的标语——“以体载德,以劳树品”,那是用1982年的红漆刷的,字里行间带着那个年代的质朴,漆皮有些剥落,却更显真实:“陈医生可知,1982年的乡村,发烧了靠捂汗,摔伤了用锅底灰?但我们也不能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他突然扯开衬衫,露出左肋的疤痕,疤痕像一条蜈蚣趴在皮肤上,“我小时候在乡下放牛,被蛇咬伤,是老郎中用草药救回来的,但如果当时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我也不用受那么多罪。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治疗,更是生存的本领,同时也要有基本的医疗保障,这两者不冲突。”

陈默的手突然颤抖起来,从怀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小女孩,扎着羊角辫,笑得很开心:“我女儿......就是因为山里缺医少药,高烧变成了脑瘫,要是当年有好点的设备,她也不会这样。”药箱里的听诊器滑落,在青砖上撞出闷响,他弯腰捡起听诊器,声音带着哽咽:“我留下,但有个条件——所有设备必须藏在密室,平时只用针灸和草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现代设备,让孩子们先学会靠自己。”

李思成点点头:“没问题,就按你说的办。这些设备只是备用,关键时刻能救孩子的命。”

林悦带着第三位应聘者走进来时,祠堂的挂钟刚好敲响七下,钟声洪亮,在村庄里回荡。赵兰芝的的确良衬衫上别着钢笔,钢笔是英雄牌的,笔帽上的漆掉了一块,帆布包里露出半截1982年的教学大纲,大纲的边角被翻得卷了起来。“舅舅,赵老师可是市一中的王牌,带出过好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林悦的帆布鞋在青砖上蹭出轻响,脸上带着笑容,“她主动要求来的,说想试试你的教学模式,觉得很有意义。”

赵兰芝突然指向供桌上的煤油灯,灯芯跳动着,发出“噼啪”的轻响:“这种灯在1982年的农村很常见,但长期使用会损害视力,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眼睛很重要。”她从包里拿出测视力表,表上的字母清晰可见:“我要求每周用一次现代验光设备,这是底线,不能因为复古就不顾孩子的健康。”当看到周明德在备课笔记上写下“劳动课占比40%”时,她猛地将教案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语气激动:“这是胡闹!高考不考插秧,你让孩子们学这些有什么用?耽误了学习,考不上大学,这责任谁负?”

李思成走到祠堂的黑板报前,用粉笔写下“德智体美劳”五个大字,笔锋遒劲如松,粉笔灰簌簌落下:“1982年的高考,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是书本知识。”他突然指向窗外,王伯正教孩子们用算盘记账,算珠碰撞的脆响此起彼伏,孩子们嘴里还念着珠算口诀:“赵老师可知,去年清北自主招生,有道题是计算一亩地能产多少斤水稻?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孩子根本答不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