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深思熟虑,转型决定(3 / 3)

加入书签

极了清平村孩子们晨跑的脚步声,充满了活力。“舅舅,您看!连部队都支持我们!这军服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当年的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纪律性。”李思成接过传真,指尖触到纸页上“立德树人”四个字,突然明白这场穿越早已超越了拯救一个孩子的意义,它正在编织一张网,网住那些即将坠落的星辰,给他们一个重新发光的机会。

早餐桌上,阳光透过餐厅的落地窗洒进来,在桌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宛如把新熬的莲子羹分到三个碗里,瓷勺碰撞的清脆声响里,她轻声说:“我把晓聪的桦树皮笔记本带来了,首页那句‘日子要一笔一笔记’,该刻成校训,让每个孩子都记住,生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阳光透过餐厅的落地窗,在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流淌,那些歪斜的字迹在时光里渐渐清晰,化作育才中心门前那块新立的石碑,碑上只有一行字:此路通往1982,亦通往未来。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清平村的老槐树时,树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王伯正指挥着工人安装新的木质黑板,黑板是用当地最好的橡木做的,坚硬而光滑。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欢迎新同学”,笔画间还留着当年教李晓聪写名字时的顿挫,每一笔都凝聚着心血。不远处,张教授带着心理学团队正在调试VR设备,屏幕里1982年的课堂场景栩栩如生,连粉笔灰飘落的轨迹都经过精确计算,仿佛穿越了时空。李思成站在仓库门口,望着那盏熟悉的煤油灯被擦拭一新,灯芯修剪得整整齐齐,随时准备点燃。突然听见张明远说:“李总,第一批报名的孩子里,有个和晓聪当年一样,砸碎过博物馆的古董花瓶,性格也很叛逆。”

他转身走向山坡时,露水打湿了锃亮的皮鞋,带来一丝凉意。远处传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广播声,还是1982年的原版磁带,歌声里混着孩子们搬新书的喧闹,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李思成摸出手机,给李晓聪发了条信息:“你栽下的树,要开始结果了。”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山风正好掀起他的西装下摆,露出内衬口袋里那张微微泛潮的照片——六个少年在清平村的星空下,笑得比星光还亮,那笑容里有纯真,有梦想,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时,老张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李总,这是最新的物资采购清单,您过目一下。”李思成接过清单,上面列着煤油灯、老式算盘、粗布衣裳等物品,每一项都标注着详细的数量和规格。“这些都要严格按照1982年的标准采购,不能有半点马虎。”他叮嘱道,眼神里满是认真。老张点点头:“您放心,我已经联系好了供应商,都是专门做复古物品的,保证地道。”

不远处,几个工人正在搭建篱笆,用的是当地的竹子,一根根排列整齐,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王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走过来,热气腾腾的馒头散发着诱人的麦香:“李总,尝尝我新蒸的馒头,还是按当年的方子做的,放了点玉米面,更有嚼劲。”李思成接过馒头,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口腔里弥漫开来,仿佛又回到了清平村的那些日子。“好吃,王婶的手艺还是这么好。”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王婶笑得合不拢嘴:“能为育才中心出份力,我高兴。以后我就在食堂帮忙,给孩子们做些家常便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李思成点点头:“有您在,我放心。这些孩子缺的就是家的温暖,您的饭菜一定能暖了他们的心。”

阳光越来越明媚,照亮了清平村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穿越育才中心”的未来。李思成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着大家的支持,把“穿越育才中心”办好,让更多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让1982年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