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规划蓝图,精心设计(1 / 4)
清平村的晨雾像一匹巨大的白纱,将整个村庄笼罩其中,远处的山峦只露出模糊的轮廓。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树皮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带着清晨的微凉。露水打湿了他的定制皮鞋,鞋尖沾着几片昨夜落下的槐树叶,叶片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工匠们正在修复供销社的木质柜台,刨花在晨光中飞舞,像极了六年前李晓聪第一次学劈柴时溅起的木屑,带着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李总,人都到齐了。”张明远的声音从祠堂方向传来,他手里卷着张牛皮纸,边缘被汗水浸得发皱,上面还沾着几点泥渍。祠堂门口的石碾子上,摊开着清平村的原始地图,泛黄的纸面上,王伯用朱砂笔圈出的“晓聪常去的老仓库”字样依然清晰,那红色的印记仿佛是时光留下的烙印。
李思成迈进祠堂时,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期待的气息。左手边坐着穿中山装的老学者,袖口别着钢笔,笔记本上还夹着1982年的粮票,票面上“叁市斤”的字样依稀可辨;右手边是留着爆炸头的年轻设计师,破洞牛仔裤上沾着颜料,平板电脑里翻着复古海报,海报上的明星穿着喇叭裤,笑容张扬。两拨人中间的八仙桌上,搪瓷缸与咖啡杯泾渭分明,像两个时代的无声对峙,空气中仿佛能听到新旧观念碰撞的火花。
“诸位都是行家。”李思成将《穿越育才中心章程》拍在桌上,纸张与桌面碰撞发出“啪”的一声,惊得桌上的煤油灯晃了晃,灯芯跳动的火苗在众人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今天只议一件事——如何让1982年的风,吹亮现在孩子的眼。”他话音刚落,穿中山装的周教授便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李总可知,1982年的数学课本里,三角函数还叫‘三角函数’?排版是竖版,连例题都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他从布袋里掏出本蓝皮课本,扉页上“北京市教育局1982年审定”的印章鲜红如新,仿佛刚盖上去一般。
爆炸头设计师突然嗤笑一声,声音里带着不屑,手指在平板上飞快滑动,屏幕发出微弱的蓝光:“老教授,现在的孩子连算盘都没见过,您打算让他们用算筹解方程?怕是连算筹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调出3D效果图,画面里的供销社货架上摆着二维码支付牌,现代感十足。周教授见状,一把按住平板,声音陡然提高:“胡闹!1982年哪来这等妖术!那时候买根针都得凭票,哪有什么扫码支付!”两人的争执让空气瞬间凝固,搪瓷缸里的茶水都泛起涟漪,仿佛也被这紧张的气氛感染。
李思成突然指向祠堂墙上的老照片——1982年的清平村小学,孩子们在泥地上用树枝写字,小脸上满是专注,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保留泥地,”他的指尖划过照片里的孩子们,语气坚定,“但给树枝包上防滑胶套,避免孩子们扎伤手。”周教授正要反驳,眉头都拧成了疙瘩,却见他又补充道:“课本用1982年的原版,但每章末加现代延伸阅读,用牛皮纸包着,像当年的‘内部资料’,既保留时代感,又能让孩子们跟上时代步伐。”
争论声里,王伯背着双手走进来,烟袋锅在门槛上磕了磕,发出“当当”的声响:“我来说句公道话。”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布包是用粗麻布缝制的,上面还打着补丁,里面是李晓聪当年编的竹筐,歪歪扭扭却结实耐用,竹条的缝隙里还残留着些许泥土,“孩子得亲手摸过桐油,才知道什么叫‘坚韧’。当年晓聪给竹筐上桐油,烫了手也不吭声,硬是把那筐子上得油光锃亮。”这话让年轻设计师愣住了,他摸出手机搜索“桐油工艺”,屏幕光映在他惊讶的脸上:“原来这东西能防腐,还能让竹器更耐用,真是长见识了。”
午后的阳光穿过祠堂的雕花木窗,窗棂的花纹在图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规划团队分成三派:周教授为首的“复古派”坚持原汁原味,认为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