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4 / 6)
时光中不断提升,这便是传承的真正意义——让前人的信念,在后人手中变得更广阔、更有力量。”
祝英台轻声应和,指尖轻轻划过“时光屏障”,仿佛能触到幼苗的叶片:“从两人的‘同心’坚守,到一国的‘同心’治国,再到全球的‘同心’共生,这份信念就像海棠的生长——先扎根,再抽枝,后开花,每一个阶段都在拓展边界,却始终保持着‘真诚与守护’的内核。我们虽已化作时光中的身影,无法亲身参与这一切,却能清晰感受到这份信念的温度与力量,而这份‘被铭记、被延续’的温暖,便是永恒。”
傍晚时分,陈棠安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手机便响起了视频通话的铃声,屏幕上显示着“阿米娜(撒马尔罕)”的名字。她连忙接通,屏幕上立刻出现阿米娜熟悉的笑脸——她依旧戴着那顶绣着海棠花的白色头巾,身后是撒马尔罕的丝路古城墙,城墙下围满了当地民众,几株刚栽下的丝路海棠幼苗立在城墙边,幼苗上系着红色的“同心”丝带。
“棠安,你快看!”阿米娜兴奋地转动手机镜头,展示着热闹的场景,“今天我们组织了‘丝路海棠种植仪式’,撒马尔罕的百姓都来帮忙了——老人教孩子如何培土,年轻人帮着搬运幼苗,连市长都亲自来了,还为幼苗浇了第一桶水。大家都称这海棠为‘友谊之花’,说它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友谊的新见证。”
镜头转向一群孩子,他们穿着传统的乌兹别克斯坦服饰,手拉手围着海棠幼苗唱歌,歌声清澈而真挚,虽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我们还计划在古城墙下打造‘丝路海棠园’,”阿米娜的声音带着期待,“每一株海棠旁都会立一块小木牌,木牌上用中乌双语写着捐赠者的名字与‘同心’寄语——有中国工程师的‘愿草原与古城同心’,有乌兹别克斯坦教师的‘愿孩子与知识同心’,还有两国学生的‘愿我们与未来同心’。等明年花期到来,这里会成为撒马尔罕最热闹的地方,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丝路‘同心’的温暖。”
陈棠安看着屏幕中热闹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同心文化园的老海棠树染成金红色,树影与“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星光连成一片,像一条跨越大陆的光带,将“同心”的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
“时空观景台”上,四道身影静静望着这跨越时空的“同心”盛景。雍正轻轻握住英台的手,两人的目光中满是欣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视一笑,眼中带着对“传承”的释然。虽隔着千年时光,四人心底的“同心”信念却在此刻产生强烈共鸣,化作一道柔和的光,笼罩着“时光屏障”那头的基因库,笼罩着丝路沿线的每一株海棠幼苗,也笼罩着每一个为“同心”付出的平凡人。
夜色渐深,陈棠安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取出苏同心留下的旧相册。她轻轻翻开相册最后一页,将白天拍摄的“基因丝路”展柜照片、“丝路同心1号”幼苗照片,以及阿米娜发来的撒马尔罕种植仪式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上面。相册的纸张已有些泛黄,新照片的色彩却格外鲜亮,新旧影像在书页间交融,像将三百年的“同心”传承,都定格在了这一本小小的相册里。
她轻轻合上相册,目光望向窗外的老海棠树。月光下,老海棠树的枝干静静伫立,枝头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陈棠安心中忽然明白:英台与雍正帝种下的,不仅是雍亲王府的那棵海棠树,更是“护民同心”的治国初心;梁山伯与祝英台守护的,不仅是两人的爱情,更是“纯粹坚守”的信念内核;而自己与无数“同心使者”正在做的,便是将这份初心与内核,通过科技与行动,沿丝路传递,向全球扩散。
这颗跨越千年的“同心”种子,早已在时光中生根发芽,沿丝路绽放,终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