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3 / 6)
断绝,反而在时光中愈发厚重。”
展示厅外,阿依古丽正带着文化使者们前往育苗温室。她身着一件艾德莱斯绸长裙,裙摆上印着海棠花与丝路骆驼的图案,走在阳光下,裙摆的色彩随步伐流转,像将丝路的晚霞穿在了身上。育苗温室采用智能恒温系统,室内温度稳定在25℃,湿度保持在60%,一排排银色的育苗架整齐排列,育苗架上的透明育苗盆中,嫩绿的海棠幼苗舒展着叶片,在暖光灯下泛着生机。
最引人注目的,是育苗架中央的几株“丝路同心1号”幼苗——这是基因库耗时一年,结合中国西府海棠的观赏性、乌兹别克斯坦丝路海棠的耐旱性与伊朗波斯海棠的适应性培育出的新品种。幼苗的叶片呈椭圆形,颜色是鲜亮的翠绿色,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像被阳光镀了一层光晕;已初绽的花苞呈淡紫色,花苞顶端带着一丝粉红,预计花期可长达五个月,既能在干旱的丝路沿线生长,也能适应湿润的沿海地区。
“再过一个月,待这些幼苗生长状态稳定后,将被送往丝绸之路沿线的20个‘同心文化驿站’。”阿依古丽轻轻抚摸着幼苗的叶片,指尖感受到叶片的柔软与坚韧,“从中国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新疆喀什的古城,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遗址、伊朗德黑兰的波斯花园,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旁,都将种下‘丝路同心1号’。我们希望,让海棠花沿丝路绽放,让‘同心’信念随花瓣飘落,在每一片丝路土地上生根发芽。”
伊朗使者穆罕默德快步走上前,他年轻的脸上满是期待,俯身仔细观察幼苗的根系:“德黑兰的波斯花园里,已有一株千年历史的‘帝王海棠’,相传是13世纪波斯商人纳西尔丁亲手栽种的。我们计划将‘丝路同心1号’种在‘帝王海棠’的东侧,让新老海棠隔园相望、共生共长,象征丝路‘同心’的传承与新生。待花期到来时,我们还会举办‘海棠丝路文化节’,邀请沿线国家的民众共赏海棠,共话友谊。”
乌兹别克斯坦使者则拿出手机,展示撒马尔罕“同心文化驿站”的规划图:“我们在撒马尔罕的丝路古城墙下,预留了一片十亩的土地,计划打造‘丝路海棠园’,每一株‘丝路同心1号’旁都将立一块石碑,刻上对应的丝路故事——有的刻波斯商人带海棠种西传的往事,有的刻中国农官教西域百姓种海棠的场景,让游客在赏花时,能触摸到丝路‘同心’的历史温度。”
“时空观景台”上,雍正望着温室中泛着金边的“丝路同心1号”幼苗,记忆忽然回到三百年前的畅春园。“当年朕与你一起,在御花园尝试杂交海棠品种,那时条件有限,只能靠人工授粉,反复试验了三年,才培育出能在北方寒冬存活的‘冬海棠’。”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怀念,目光落在幼苗的金边叶片上,“如今,他们用基因技术跨越国界育种,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同心’理念的升华——当年我们求的是‘一国之内百姓和睦’,如今他们求的是‘全球之内人类同心’,这份格局,让朕深感欣慰。”
英台望着幼苗上淡紫色的花苞,眼中泛起温柔的光:“你看这叶片的金边,多像古丝路商道上的阳光。当年丝路商队牵着骆驼,载着丝绸、瓷器与海棠种,在阳光下穿越沙漠与雪山,带着希望前往远方;如今‘丝路同心1号’带着‘同心’信念,沿丝路送往各国,同样是在传递温暖与力量。不同的是,当年的商队靠双脚丈量丝路,如今的‘同心’靠科技与信念跨越山海,速度更快,却同样真挚。”
梁山伯放下手中的清宫档案,目光久久停留在“丝路同心1号”幼苗上,手中的折扇轻轻合拢:“我们当年在尼山书院种下的那株海棠,只是为了见证我与英台的情谊,范围不过一方庭院;而这株‘丝路同心1号’,却能见证多国友谊,惠及万千百姓,生长范围跨越万里丝路。从‘两人同心’到‘多国同心’,从‘庭院海棠’到‘丝路海棠’,‘同心’的境界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