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2 / 6)

加入书签

间少了当年朝堂的威严,多了几分释然与温和;英台身着月白色宫装,裙摆绣着细密的海棠花,手中轻握一枝虚影海棠,花瓣上的纹路竟与古丝路地图完美重合,随着她的目光流转,花瓣上的光斑也随之移动。

“没想到千年后的今天,海棠能以‘基因’为媒,重走我们当年期盼的和平丝路。”英台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目光落在展柜中的“基因丝路”上,“当年我曾在后宫绘制丝路地图,设想若有一天,丝路沿线国家能放下隔阂,以贸易、文化、物种为纽带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如今,‘基因丝路’不仅实现了这份愿望,更让‘同心’有了更坚实的根基——它不再是口头的约定,而是刻在基因里的传承。”

雍正的目光落在法尔扎德手中的《丝路花卉图谱》上,指尖轻轻划过“时光屏障”,仿佛能触到那本古老的书籍。“当年朕在位时,曾多次下旨保护丝路商道,不仅在沿途设置驿站、减免商税,还派遣农官将中原的农作物种子送往西域,同时引进西域的瓜果品种。朕那时便想,商品交流只是表象,真正的和平,在于民心相通、文明相融。”他转头望向英台,眼中满是欣慰,“如今他们以基因技术延续丝路情谊,比朕当年的设想更深远——不仅是物种与商品的交流,更是文明理念与‘同心’信念的交融。”

两人的目光转向观景台另一侧,梁山伯与祝英台正围坐在一张汉白玉石桌旁。石桌上铺着一块深蓝色的丝绒布,上面摊开着一部线装的《清世宗实录》与几卷清宫档案,档案的封皮上印着“雍正朝·民生·海棠植护”的字样。祝英台身着淡粉色襦裙,长发用一支木簪束起,指尖轻轻划过档案中“英台皇后主持京郊海棠植护,惠及周边百姓”的记载,眼中满是惊叹与感慨:“原来清朝的英台皇后,不仅将‘同心’融入治国理政,更以海棠为纽带,连接各族百姓。她组织宫女、太监与京郊农户一起栽种海棠林,既防风固沙,又为农户带来果实收入,这份‘以民为本’的‘同心’,比我们当年守护的两人之‘同心’,格局更广阔、意义更深远。”

梁山伯身着素色长衫,手中握着一把折扇,扇面上画着一株海棠。他翻开《清世宗实录》,指着其中一段用朱笔标注的文字:“你们看这段记载——‘雍正五年,帝亲赴蒙古草原,与喀尔喀部落首领共商海棠林种植,划定草原与农田边界,约定共护生态,共享收成’。雍正帝以海棠植护巩固边疆和睦,这与我们当年‘以情化人、以善待人’的理念相通,只是他将这份‘同心’从两人之间,扩展到了国家与民族之间,让‘同心’成为维护和平的纽带。”他合上书本,目光透过“时光屏障”望向展示厅内的陈棠安,“如今,陈棠安他们又将这份‘同心’推向世界,用基因技术连接全球,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让‘同心’的光芒越照越远。”

英台闻言,缓步走到祝英台身边,两人目光相对,眼中满是跨越时空的共鸣。“你们以生命诠释‘同心’的纯粹与坚守,让‘同心’成为爱情与信念的象征;我们以治国延续‘同心’的广度与深度,让‘同心’成为安民与睦邻的根基;而千年后的他们,以科技拓展‘同心’的边界与维度,让‘同心’成为连接全球的桥梁。”英台轻轻拂过祝英台手中的清宫档案,“虽时代不同、形式各异,我们却共享一颗‘同心’,这便是‘同心’最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在时光中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开出同样温暖的花。”

祝英台轻轻点头,将手中的《清世宗实录》翻至“英台皇后建功劳阁”的章节,页面上还贴着当年的奏折复印件:“功劳阁记录万民功绩,小到农户种海棠、工匠造农具,大到官员守边疆、学者传文化,只要是为‘同心’付出的人,都能被铭记;如今陈棠安他们编撰的《全球同心故事集》,收录各国普通人的‘同心’事迹,从蒙古牧民护草原,到非洲孩子传友谊,都是以‘记录’传递‘同心’的力量。这份对‘平凡坚守’的尊重,让‘同心’从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