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1 / 6)

加入书签

初夏的晨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穿透同心文化园层层叠叠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微风拂过,老海棠树的新叶轻轻摇曳,将光影搅成流动的碎金,落在“全球海棠基因库”洁白的外墙上,为这座充满科技感的建筑添了几分自然的温柔。

陈棠安站在基因库的展示厅内,身着一件淡紫色的职业套装,领口别着海棠银徽章,正为一群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使者讲解展柜中的“基因丝路”。展示厅采用全玻璃展柜设计,内置柔和的暖光灯,一排排透明的基因样本管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串串凝结的星光。从中国陕西的西府海棠、新疆的果海棠,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海棠,再到伊朗德黑兰的波斯海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突厥海棠,每一支样本管上都贴着精致的标签,标签左侧是海棠品种的手绘图案,右侧用中英文标注着品种名称、采集地、核心特性,最下方还印着一行小字——“丝路同心,基因相传”,将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浓缩在这方寸之间。

“各位请聚焦这株‘丝路海棠’的基因图谱。”陈棠安抬手示意,展示厅中央的电子屏立刻切换画面,出现一幅色彩分明的基因序列图谱,不同颜色的线段代表不同的基因片段,其中一段醒目的红色线段被重点标注,“通过基因测序我们发现,它的第7号染色体上,有一段长度为986bp的基因片段,与中国西府海棠的同源性高达82%。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古丝绸之路时期海棠花种沿丝路西传的历史,更证明了早在千年前,丝路沿线国家就已通过物种交流,埋下‘同心’的种子。如今,我们通过基因技术,让这段沉睡千年的‘丝路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人群中,伊朗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法尔扎德先生缓缓走上前。他年约六十,身着深灰色西装,胸前别着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徽章,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丝路花卉图谱》。这本书的封面由棕色牛皮制成,边缘已有些磨损,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花瓣,翻开时能闻到淡淡的纸墨香与草木香。“陈女士的讲解让我深受触动。”法尔扎德的中文带着轻微的波斯语口音,却格外清晰,他举起手中的图谱,展示给众人看,“这本图谱是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编撰于13世纪,作者是波斯商人纳西尔丁。书中详细记载,他在元世祖至元年间沿丝路东来,在中国西安见到满街的海棠花,便收集了花种带回伊朗,与当地的野生海棠杂交,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波斯海棠’。”

他轻轻翻开图谱,指着其中一页彩色插画:画中,波斯商人牵着骆驼,骆驼背上的行囊里装着海棠花种,背景是繁华的西安城与德黑兰古城,两座城市被一条蜿蜒的丝路连接。“今天,我受伊朗文化遗产部委托,将‘波斯海棠’的基因样本带来。”法尔扎德从随身的丝绒盒中取出一支基因样本管,管身贴着波斯海棠的手绘图案,图案旁用波斯文写着“友谊之花”,“希望能将它加入‘基因丝路’展柜,让千年后的今天,中伊两国的海棠基因再次相遇,续写丝路‘同心’的新故事。”

陈棠安双手接过样本管,指尖触到管身微凉的玻璃,心中涌起一股跨越时空的共鸣。她走到“基因丝路”展柜前,轻轻打开柜门,将波斯海棠样本管插入西府海棠与丝路海棠之间的卡槽。三支来自不同国家的海棠基因样本相邻而立,玻璃展柜的暖光灯将它们的影子投在背景板上,背景板上印着古丝路地图,三者的影子恰好落在丝路的关键节点上,像是在玻璃柜中重现了古丝路花卉交流的盛景,让在场的文化使者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跨越千年的“重逢”。

与此同时,在时光的夹缝——“时空观景台”上,雍正与英台并肩而立。观景台被一层柔和的光晕笼罩,脚下是流动的时光云雾,前方则是一道无形的“时光屏障”,能清晰看到展示厅内的一切。雍正依旧是常服模样,石青色长袍上绣着暗纹云鹤,腰间系着玉带,只是眉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