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基因传脉,同心新章(1 / 4)
春日的晨光带着初生的暖意,穿透同心文化园的薄雾,如轻纱般漫过“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穹顶由双层夹胶玻璃制成,表面镀着防紫外线涂层,晨光照射其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斑,像散落的星辰,落在实验室洁白的地板上、排列整齐的基因样本架上,也落在陈棠安专注的侧脸上。
陈棠安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白色实验服,袖口绣着一朵小巧的银线海棠花,领口别着那枚传承三代的海棠银徽章。她戴着无菌乳胶手套,指尖纤细而稳定,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支封装着巴西热带海棠基因样本的离心管,插入低温保存柜的卡槽中。保存柜内壁铺着特制的保温材料,柜内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196℃的液氮温度,白色的雾气在柜内缓缓流动,确保每一份基因样本都能在极寒中定格生机,免受时光侵蚀。
这是“全球海棠同心计划”启动后的第三个春天,如今的“全球海棠基因库”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棠基因保存中心,共收录来自五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七种海棠基因。从北极圈附近能抵御-50℃严寒的极地海棠,到赤道雨林中耐40℃高温的热带海棠;从沙漠中靠晨露就能存活的埃及沙漠海棠,到海岸边能抵抗盐碱侵蚀的澳洲海岸海棠,每一份样本都装在贴有详细标签的离心管中,标签上用中英文标注着品种名称、来源地、采集时间,以及一段简短的“同心”故事——这是基因库独有的“故事标签”,让每一份冰冷的DNA都承载着温暖的记忆。
“棠安姐!有重大发现!”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实验室门外传来,年轻的科研人员林晓棠穿着同样的白色实验服,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手中紧握着平板电脑,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跑进来时带起的气流,让桌上的实验报告轻轻翻动。她快步走到陈棠安身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图谱,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缠绕,标注着关键的基因片段,“我们对蒙古草原海棠的基因进行了深度测序,在它的第12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段长度为1287bp的特殊抗冻基因片段!经过比对,这段基因和中国西府海棠的耐寒基因有37%的同源性!如果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这段抗冻基因片段导入西府海棠的基因组,再结合两者的优势,说不定能培育出既耐严寒、花期又能延长至四个月的‘同心海棠’新品种!”
陈棠安连忙俯身,视线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基因图谱上,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轻轻滑动,顺着标注的红线找到那段特殊的抗冻基因片段。这段复杂的基因序列,在她眼中仿佛化作了蒙古草原上的景象——她想起去年冬天,巴特儿从蒙古草原发来的视频: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草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蒙古包的顶毡上积着厚厚的积雪,而在光伏板旁,几株草原海棠的枝干上虽也压着积雪,却没有丝毫枯萎的迹象,反而在初春的第一缕阳光中,率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太好了,这真是突破性的进展!”陈棠安的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晓棠,立刻联系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巴特儿,把完整的测序结果和基因图谱共享给他们,让他也看看,他和牧民们守护了这么多年的草原海棠,正在为全球‘同心’育种贡献着关键力量。另外,组建专项研发小组,尽快制定基因编辑的实验方案,务必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好嘞!我这就去办!”林晓棠兴奋地应道,转身快步跑出实验室,马尾辫在身后欢快地晃动。
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禁系统便响起了“嘀嘀”的提示音,玻璃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阿依古丽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职业套装,胸前别着海棠徽章,带着一位身着乌兹别克斯坦传统服饰的中年女子走了进来。女子头戴一顶白色的丝质头巾,头巾边缘绣着淡粉色的海棠花图案,针脚细密,做工精巧;身上穿着一件石榴红色的丝绸长裙,裙摆上印着古丝路的地图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